字帖使用人群(用毛笔字帖练硬笔书法可以吗?)

admin 字帖练字 2023-06-06 0

练书法时字帖上的字都要记住吗?

练书法有的是注重体验过程,对字帖的精神意念和书写情感作同步体验,可以用这种方法泛临多种字帖,重过程不刻意去记字帖的字形,对书法创作有一定的作用。

另一种就是精临字帖,练书法都要记住,对创作技术方面而言,有很大作用,这一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创作所需风格因子的过程。

训练快速记忆的方法:

一,外书空。就是用指头在空中书写字形。熟记字形。

二,内书空。闭上眼睛,在心里书写。

三,字帖上的一行字,大约十几个,只用看十秒钟作快速记忆,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双眼像照相似的,快速拍照,存在大脑内存里,然后提取影像背着写出来,再对照字帖检查不足之处,再临再背。

四,记住字帖的主要的,突出的,最生动的特征。如果不是初学,可几本字帖对比临摹,对把握、区分各种字帖的相承、相通、相异之处有帮助。

比如把王羲之《圣教序》、米芾的《方圆庵记》、苏东坡的行书《洞庭春色赋》、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这四本字帖作对比临摹,经过分析,就会得出以下结论:

宋代这几位大家的行书时代整体书风有尚意精神,注重个人情感意趣的发挥。他们都曾学过王羲之书法,也有王羲之书风的韵味。

(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黄庭坚书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周慧珺所说的:"长手长脚。″结构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伸展。注重上下字的争让穿插。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米芾行书《方圆庵记》,和王羲之《圣教序》颇为相似。增大了笔画粗细对比,增加了字的险势。摇曳生姿,圆润华美。

(米芾行书方圆庵记局部。)

苏东坡的行书《洞庭春色赋》,横画细而竖画粗,左低右高,丰腴漫丽。有隶意。是其主要特征。

在背临字帖时,力求把该帖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那么就抓住了大感觉,背帖相对形似来说,更易写像。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字帖使用人群(用毛笔字帖练硬笔书法可以吗?)

如何在平板上练字?

较为困难因为平板的触控笔没有纸笔那么自然,且平板屏幕的滑动手势和书写手势很容易混淆,这给练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此外,平板的书写软件也无法像纸笔那样舒适自然,很难达到良好的写字效果。如果想要在平板上练字,可以尝试使用专门的书写软件或模拟纸笔手感的触控笔,并适当调整屏幕亮度和角度,提高书写体验。但总体来说,与在纸上练字相比,平板上练字仍然会更具挑战性。

用毛笔字帖练硬笔书法可以吗?

当然可以。我本人就是这样练习的,受益匪浅!

初学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时,为了快速掌握笔划和间架结构,经常用纸蒙在字帖上,用钢笔进行轮廓“双钩”,这个时候完全不必顾忌钩画时的穿插,按照笔顺逐个笔划进行勾勒,准确就行。

双钩完成后,就需要进行单钩,用钢笔沿笔划的中线进行勾勒,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仍然要按笔顺进行勾勒。熟练以后就可以直接进行单钩,这个时候拿起纸脱离字帖来看,就是个放大的钢笔字了。

这种练习方法,和现在对照钢笔字帖进行练习相比,效果非常显著。由于是相当于放大了字,对笔划之间的关系、用笔轻重以及整体间架结构都展现的非常明显,能快速掌握结构和用笔轻重,并且是直接学习的古人字帖,看起来更具有书法作品的韵味。

通过长时间的单钩后练习熟练后,就可以进行对临。本人后来学习欧楷,基本上都是用钢笔或水笔对着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进行临写,个人感觉效果非常好。

如果同时喜欢硬笔和软笔的话,进行双钩的纸还可以用毛笔填充,这样的勾勒就变成了一举两得,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附上我用水笔临写的部分《九成宫醴泉铭》,欢迎留言交流!

成年人怎样自学汉字?

自学汉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通过写字帖来自学汉字。因为写字帖可以提供一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让学习者能够更加系统和自然地掌握汉字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自学汉字也需要加强对笔画、结构和搭配的认识,多利用电子或纸质工具查阅汉字信息也是提高汉字水平的有效途径。总的来说,坚持每天写字和积极主动探索汉字背后的奥秘,才能够实现自学汉字的目标。

描红练字有用吗?

你好,我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我是书法镜子老师。你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请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我们来分析一下学习书法的方法,学习书法中有临摹两种,最基本的方法,那么在临的过程中,他就是照着之前我们在看一笔写一笔,那么摹,就是把原帖的字上面放一张纸,再进行学习。

二、那么描红,也就是我们学习书法中的第二个环节,这样的学习能让我们准确的把握字形的结构和字势的变化。长期的学习对我们学习书法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学习书法,不管哪一种方法,只要你真正的去思考,对我们学习书法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描红也能起到我们学习书法的作用,但是我们要真正的进行查看,仔细描摹,对我们一定是有好处的。

我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留言进行探讨。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