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字帖空,练书法时字帖上的字都要记住吗?

向字怎么写好看?

兴趣(最强动力)

+好的字(方向)+练习好看的字即便不买字帖,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我个人就是看到一个觉得很好看的字就会拍下来/记下来,然后反复写看手感和效果。练习也不必像背单词那般痛苦,比如开会的时候,比如做题打草稿累的时候草稿纸空的地方写写。以上建立在兴趣上的话不是难事,至于过程,我个人经过了好几年才写出让一般人觉得不偏、好看的字,之前由于斜体啊啥的还被语文老师多次叫过去说别这么写,记住心中有对美的判断+不断练习就能逐渐写好。至于兴趣不那么大的话,写端正最重要。

写字字帖空,练书法时字帖上的字都要记住吗?

写字的字可以组哪些词语?

实字、古文字、繁体字、字迹、数目字、字汇,音素文字、检字法、象形文字、虚字

字迹造句

1、一纸轻描素写的伤,诉不尽隔世离空的柔肠,当一滴清凉滑落,模糊斑斑字迹,暗然了我的世界。

2、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

3、她写的帐本,每一页都写得整整齐齐,字迹娟秀,一笔不苟。

如何训练左手写字?

左手学写字,首先参照右手执笔的方法。左手把笔拿稳定了,练习写字就有基础了。先从横撇竖捺一笔一笔练习。再从透明字帖学写字。经常练习,左手也能写一手好字。

练书法时字帖上的字都要记住吗?

练书法有的是注重体验过程,对字帖的精神意念和书写情感作同步体验,可以用这种方法泛临多种字帖,重过程不刻意去记字帖的字形,对书法创作有一定的作用。

另一种就是精临字帖,练书法都要记住,对创作技术方面而言,有很大作用,这一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创作所需风格因子的过程。

训练快速记忆的方法:

一,外书空。就是用指头在空中书写字形。熟记字形。

二,内书空。闭上眼睛,在心里书写。

三,字帖上的一行字,大约十几个,只用看十秒钟作快速记忆,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双眼像照相似的,快速拍照,存在大脑内存里,然后提取影像背着写出来,再对照字帖检查不足之处,再临再背。

四,记住字帖的主要的,突出的,最生动的特征。如果不是初学,可几本字帖对比临摹,对把握、区分各种字帖的相承、相通、相异之处有帮助。

比如把王羲之《圣教序》、米芾的《方圆庵记》、苏东坡的行书《洞庭春色赋》、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这四本字帖作对比临摹,经过分析,就会得出以下结论:

宋代这几位大家的行书时代整体书风有尚意精神,注重个人情感意趣的发挥。他们都曾学过王羲之书法,也有王羲之书风的韵味。

(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黄庭坚书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周慧珺所说的:"长手长脚。″结构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伸展。注重上下字的争让穿插。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米芾行书《方圆庵记》,和王羲之《圣教序》颇为相似。增大了笔画粗细对比,增加了字的险势。摇曳生姿,圆润华美。

(米芾行书方圆庵记局部。)

苏东坡的行书《洞庭春色赋》,横画细而竖画粗,左低右高,丰腴漫丽。有隶意。是其主要特征。

在背临字帖时,力求把该帖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那么就抓住了大感觉,背帖相对形似来说,更易写像。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有没有哪位古人写字比较丑,还流传到现在?

古代"丑书"流传至今是有的,但古人的丑与现在的丑不可同日而语,是有传统文化底蕴,和书法功底,是美极致丑,也有天真烂漫无邪之纯朴,才得以流传至今,否则早就被淘汰了。

一比如距离我们最近的郑板桥(1693-1765)。即清雍正,乾隆时期。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他的绘画清朗峭奇,苍劲洒脱。

他的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熔于炉,自称“六分半书”,指的是不足八分,另一分半乃行楷、篆法、画意,有自我解嘲之意.

他的笔法和书法结体来自于他的苦习,初学颜真卿,后又跨越到欧阳询,也为应试专研馆阁体,晚年又辅之以黄庭坚,使书法能较好地适应自己的心境和神韵。

他时常在扬州街头漫步,看到孩子在街道着倒铁钉抓石子的游戏。郑板桥望之入神,于是在他的书法中呈现出"铁钉横斜"、"乱石铺街"的独有创新。

二还有徐渭。徐渭实际上是一位神经敏感又频遭磨难的,双重冲击的天才艺术家。

徐渭一生热衷于济世,但命运多舛颠沛落魄,造成其精神的苦闷和对朝廷腐败的不满,时常发诸笔端,以泄胸中意气。他八次考试不中,满腹经纶无处施展。苦难造就徐渭别具一格笔意奔放,苍劲又恣肆的书法艺术。被誉为"眼空千古,独立一时"。

三,还有于右任极为推崇的《姚伯多碑》,现代草圣曾将其同《广武将军碑》想提并论,称为"双绝",

《姚伯多造像碑》为北朝早期造像,又具汉碑意韵,书体中多流露出汉人淳朴拙大方气息,特别是结体大小,正歪随手拈来,不求工整。笔力雄健,草率中透出亦神完气足。充满北魏中笔法跳跃、开张雄肆的天真可爱。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