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人刘长卿楷体练字,送刘长卿的古诗?

本文目录

  1. 送刘长卿的古诗?
  2. 送别诗题目?
  3. 怎么欣赏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4. 送灵澈上人的诗眼是什么?怎样理解?
  5. 送灵撤上人的诗句?

送刘长卿的古诗?

刘长卿送有关古诗,例如:

《送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译文:孤云陪伴着野鹤,怎么能在人间居住。不要买下沃洲山,现在已经有人知道那儿了。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送别诗题目?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别薛华》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留别王维》孟浩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别》王昌龄

《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

《山中送别》王昌龄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渡荆门送别》李白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怎么欣赏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被称为“五言长城"。

《送灵澈上人》全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炼,朴素秀美,被认为是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作者与灵澈相遇于云门寺,一个宦途失意,一个方外归山,可谓出世与入世殊途同归。这就是这首小诗所表现的境界。

前两句写望苍苍山林中灵澈的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的钟声,晚字点明时巳黄昏。后两句写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余晖,走向青山,越走越远。“独归远"显示诗人伫立目送之依依不舍之情。

精美如画则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画面上不仅有动人的山水.人物,而且画面外诗人的形象更令人品味。这个形象就是诗人对青山独归的神往,对彼此淡泊情怀的意同,对与诗友分别,共怀淡泊情怀的闲散心境。这也是诗人作此诗的意境所在。

诗如画,情如水,是此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送灵澈上人的诗眼是什么?怎样理解?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注释:1.灵澈:当时著名诗僧。本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苍苍:深青色。这里指葱笼的树色。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

3.杳杳(yao咬):深暗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4.荷笠:背着斗笠。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5.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赏析一:全诗共四句诗,前两句写灵澈欲归竹林寺,后两句写诗人目送荷笠归远的灵澈上人.全诗没有一个明显的"送"字,但内容很切合题意.以精练的语言创造出灵澈上人所归之深远境地,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开头一句从颜色着笔,以"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第二句从声音着笔,以"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诗意含蓄是这首诗的另一特点.从表面看,这首诗纯写风景,"苍苍","杳杳","斜阳","青山"不都是风景吗实际上,在"恍如图画"的风景中,蕴涵着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赏析二: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送上人刘长卿楷体练字,送刘长卿的古诗?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作者介绍: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等。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新旧《唐书》无传,《新唐书·艺文志》中略有记载,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据傅璇琮先生《刘长卿事迹考辩》所考,长卿卒年当在德宗贞元二年至七年间。

送灵撤上人的诗句?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cāngcāngzhúlínsì,yǎoyǎozhōngshēngwǎn.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hèlìdàixiéyáng,qīngshāndúguīyuǎn.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译文】: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2、【注释】: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3、【赏析】: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4、【诗人简介】: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