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帖搜索(硬笔十大最好行书字帖推荐?)

本文目录

  1. 硬笔十大最好行书字帖推荐?
  2. 墨趣书法怎么搜索字帖?
  3. 想练书法,有哪位名家的字帖推荐呢?
  4. 硬笔书法字帖推荐?
  5. 十大书法名帖?

硬笔十大最好行书字帖推荐?

1、田英章硬笔

这本字帖很有名,田英章结合了九成宫和灵飞经风格,最关键的是写了很多他的练字感悟。不过,通篇都是繁体字,也有不少异体字,所以作为进阶款来学习为佳。

书法字帖搜索(硬笔十大最好行书字帖推荐?)

2、荆霄鹏行楷

行楷是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正如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以行楷作为过渡,是我们把平时的练习结合近日常手写的重要一步。荆霄鹏行楷比较接地气,推荐。

3、吴玉生行楷

吴玉生应该是我最崇拜的一位老师了。他的硬笔红楼梦诗词水平极高,不过由于是作品集锦,在此我就不推荐了。这一本的教学思路也很正统,他的行楷略有古意,各位也可以看看。

4、卢中南硬笔九成宫

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喜欢九成宫但是又不太会用硬笔临写的同志,可以试试这个。

墨趣书法怎么搜索字帖?

下载安装墨趣书法app,点击进入墨趣书法app主页面,并且找到每日一字模块点击就可以进入搜索字帖页面。

想练书法,有哪位名家的字帖推荐呢?

刚开始练习书法,推荐是欧阳询的楷书字帖《九成宫》,小楷推荐的是由王羲之临摹魏钟繇的《宣示表》,行书推荐的是王羲之的《圣教序》,草书推荐的是王羲之的《十七帖》,隶书推荐的是汉鲁相韩敕《礼器碑》。

楷书《九成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是欧阳询晚年做作,书风炉火纯青。历代推为学书之正途、初学之典范。

小楷《宣示表》由三国时期的魏钟繇所写,真迹早已失传,但留存有刻本。书法精妙绝伦,后人称他真书绝世,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行书《圣教序》由唐怀仁集的王羲之的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端庄瑞丽,笔法精绝,“备尽八法之妙。

草书《十七帖》王羲之晚年之作,被世人誉为草书之龙。朱熹评价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縛,不求法脱。

隶书《礼器碑》被誉为隶书的之极则,汉代隶书的代表的之作。

硬笔书法字帖推荐?

推荐楷书练习田英章、卢中南、顾仲安、钱沛云;行书练习顾仲安、钱沛云、吴玉生、沈根鸿、高继承。以上都是大家,书法中规中矩,很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之美。现在的硬笔书坛很多字帖的作者都是商业包装出来的,乍看名头都不小,可字写的都一般般。以上推荐的地这些作者你可以在网上看一下他们的作品,绝对都是功力型的。

十大书法名帖?

1.《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2.《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4.《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5.《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6.《蒙诏帖》,墨迹纸本,又名《翰林帖》,高26·8厘米,长57·4厘米,大字行书,计7行,27字,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当时柳公权四十四岁,年富力强,正是他书法创作的颠峰期。示谢意。

7.《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8.《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9.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后有萧引高、王严实、王称等跋。《珊瑚纲》、《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