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大字帖 启功的楷书可以作为摹本临习吗?

本文目录

  1. 启功的影响力有多大?
  2. 启功先生说临摹七分像,是不是像的太少了?
  3. 启功的楷书可以作为摹本临习吗?
  4. 启功先生为什么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5. 启功先生的临帖是如何做到有自己的风格的?

启功的影响力有多大?

书法家彭利铭如此评价启功先生:"启功先生是中国书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刚正、儒雅大方、幽默风趣,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启功先生是第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为中国书法的正本清源,发展创新做出过巨大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书法界和文艺界的巨大损失,启功先生直到晚年还坚持带学生,一生桃李满天下,我们将会永远记住他。″

彭利铭先生评价中说的,在书法界启功先生正本清源,创新发展的贡献,桃李满天下,这几方面可看出启功先生的影响力很大的。

启功先生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在"东方之子″名人访谈节目里,记者称他为大书家,但启功不把自己当成书法家,声明不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对他来说是业余爱好。

启功先生热衷慈善事业,而且不留名。他曾用卖字画的钱设立了一个"奖学助学基金″,却是以恩师陈垣的名义,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赞助失学儿童。

启功先生书法取法对象是:赵孟頫、董其昌、欧阳询、柳公权、成亲王、梁诗正、刘春霖等书家。书风瘦硬劲健,内敛雅致,清正平和,是一个学者型的书家。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启功先生所书。)

启功先生说临摹七分像,是不是像的太少了?

不是像的太少了,而是学习书法所处的阶段不一样,对于临帖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临帖,初学者还是需要写像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临帖是必须要写像的,学习书法,临帖其实是一个模仿的阶段,通过模仿古代的书法经典,学习书法的基本技法。模仿像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和古人写的一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再现古人书写的动作游戏和技法,从而从字帖中学到东西。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书法临帖就是要放弃自己的习惯,去学习别人的习惯,通过模仿别人的习惯,学习到书法的技法,最后才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情,写出自己的书法风格,模仿是基础。

在模仿的过程中,“写像”非常重要,所以唐代的书法家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其实,不仅学习书法,学习其他的东西也一样,先要去模仿高手的作品。比如我们练习写作文、画画、甚至做饭、开车等等,初学都需要模仿。

书法高手也需要临帖。

书法高手也是需要临帖的,即使如启功先生,他学习书法一生,也没有停止临帖的学习,以启功先生的水平,就没有必要一板一眼的去追求像了,他早已经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法,临摹字帖只需要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启功先生说临帖只需要7分像就可以了。

我们看启功先生的临帖作品很多都是这样,虽然是临帖,却没有帖的味道,只能看到他自己的书法风格,启功先生的临帖可以说还没有7分像,我觉得也就只有3分像,但这也是临帖,只是取舍不一样而已,只是这种方法不适合初学者。

启功大字帖 启功的楷书可以作为摹本临习吗?

学习书法,临摹字帖是必须的,初学者临摹字帖还是要和帖写像,越像越好,以后熟练了可以有选择的临摹,但是必须要训练写像的能力。这样才能训练笔法和功夫。

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不二斋,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启功的楷书可以作为摹本临习吗?

不胜惶恐,第一次受邀作答。好话都让前面几位高手答全了,特别是第一位“元亨利贞”朋友,他所说的我基本赞同。鄙人觉得启功体个性化极强,可临摹而不可入魔。现在好多人都可以把启功体临摹到神似(是不是太容易模仿了?),去潘家园看看有多少启功老人家的伪作?数不胜数!个性化越强的字体越应该尽量少临摹,比如金农的,比如赵佶的瘦金体。因为这是另类奇葩(不贬不褒),多临摹一些符合大众审美的,晋唐风流,特别是大唐的几位大家。如果觉得颜柳欧赵等太俗,课余可以玩玩智永的,小王的,甚至苏灵芝,成亲王的也可。乱写一通,请方家多指教。

附:后面的几位人物是我喜欢的,仅供参考!哈哈

启功先生为什么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启功先生说:"初学者须先达到形似之后逐步掌握书家书体特点,掌握规律,每个笔画的轻重长短、结构疏密的比例与字帖一致。″

临摹好一字帖,并不是临摹好一切字帖的基础,启功先生说的正确。不同书体,不同风格,不同字帖,所用的书写技法和结构特征不尽相同。现举例分析说明:

一,《睡虎地秦简》:

是秦始皇公元前27年之物,隶书墨迹本,用笔杂有篆书笔意,改篆书又长又曲的笔画为又短又直笔画,己有初步隶书特征。此帖圆笔中锋,顶锋入笔,注意点画衔接。

二,《乙瑛碑》:

汉隶碑刻,建于山东曲阜孔庙。如横画有方起方收笔,圆起圆收笔。起笔头方尾部如燕尾,和蚕头燕尾横这几种笔法。结构平正而飞动。主笔伸展。

三,《叶慧明》碑:

属唐代隶书,唐开元五年(717年)立,工稳庄严,骨力劲俏。

四,伊秉绶隶书:

清代隶书,平直用笔,起笔取逆势,长横顺势波出,短横稍顿即收。

启功先生的临帖是如何做到有自己的风格的?

谢谢你的提问。启功先生临摹传统书法,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要临摹的像。掌握了书法的基本用笔规律以后,就可以按照自己对字的用笔和形态的理解去临摹,这样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启功先生临摹欧阳询的《皇甫诞碑》还纠正了原帖中的一个笔误。原来,欧阳询一不小心把东秦的“秦”字,学成“泰”字了。这是启功学习书法认知研究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敬佩。

但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都是大半辈子了,也无法走出古人的影子,只要临摹永远是古人的样子,只要创作,也不出古人的窠臼。

那么启功先生是如何做到临摹字帖而有自己风格的呢?

这是因为,启功先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从来都不是把临摹看得必须要死临,临死才是好的临摹。

而是认为,临摹就是为了帮助你学会书法的基本规律。

所以,启功先生,对书法的规律,特别重视。

他发现,书法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个是笔法问题,一个是结构问题。

那么到底是笔法重要还是结构重要?

启功认为,在一般规律下,结构是书法,最重要的问题。

笔法其实并不难,而结构是一个笔法精确不精确的问题。

比如说,启功先生发明了一个办法,他用透明的纸,把字帖上的字勾勒出来,自己临摹的字,也按照勾勒的字大小临摹,然后把勾勒出来的透明纸榻在临摹的字上看,究竟自己临摹的字,与字帖上的字,有什么差别。

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有一个“泰”字,应该是“秦”。这是启功先生在临摹时发现的。

通过大量的这种“检查”学习效果,启功认为,笔法差一点不要紧,但是,结构是一点都不能差的。

发现了问题,纠正错误就不太困难了。启功先生就这样把自己存在的问题,一个一个都找出来了,这样,他写字就非常容易了。

启功就是通过对书法结构问题的圆满解决,加上自己对笔法的喜爱和追求,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的。

启功先生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简直就是一个启功版的《玄秘塔》了。

所以,他临摹欧阳询是自己的笔法,自己的结构,临摹柳公权也是自己的笔法和结构。

这样,大家一看他的临摹,就会大吃一惊,临摹居然还可以这样?书法怎么都成启功的了?

当然可以。

书法临摹本来就不拒绝创造性。其中“意临”就属于创造性的临摹。

当然,你要能创造,善于创造,也不是想创造就能创造的。

现在,很多人把“创造”要么看得非常神圣不可以“侵犯”,要么把“临摹”看得是可以任意欺凌的“奴才”,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

临摹书法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永远不会有书法的创造。

没有对书法规律的基本研究,就妄议创造,那是对创造的亵渎。

启功先生对临摹下过很深的功夫,他博览群书,精通百家的深厚书法造诣,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我们学习启功首先要学习他的书法造诣而不是临摹有自己风格的问题。

很多人的书法风格都不是很明显。但是,也有风格明显的书法家。

但是,风格明显也不等于具有书法美。

启功先生首先懂得了什么是书法美,所以,他临摹也就首先要有书法美,这是启功先生最成功的地方。

我们很多人还没有解决书法美,就要去创造,那肯定不会有书法美的创造。

启功在书法美的核心问题笔法和结构都有了突破,那么最后突破风格问题,就是一个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