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三体字帖(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本源在哪里?)

本文目录

  1. 学习书法从何入手?
  2. 魏晋时代的书法特征是什么?
  3. 在书法文化中,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
  4.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本源在哪里?
  5. 书法只学一个字帖,能不能弄懂书法?

学习书法从何入手?

学书法应该从哪方面入手?我的观点是:先从选字帖入手。

书分五体,即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你自己喜欢哪种书体,就选择学习哪种书体。

根据题主的提问,看得出你是一个初学书法者。初学者,建议先从汉隶入手,也可以从唐楷入手。

学书法,碑帖是最好的老师!

在掌握执笔方法以后,就可以开始临帖了。现在,我告诉你一个临帖的公式:

选帖+读帖+摹临+对临+背临+意临=出帖+三分自己的东西=书法家。

这个公式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完成这个公式所要求的,那就比较难了。按照“公式”的要求学习书法,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也可能是一个学书者一辈子才能完成的事情。

路子给题主指出来了,下一步就该题主落实了。但有一点还要提醒题主,学书法,心要静,要持之以恒,还要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学得进去,才能写出漂漂亮亮的中国字。

魏晋时代的书法特征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两晋时期行书的表现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有《伯远帖》《快雪晴时帖》《中秋帖》。这些都是行书史上的代表作。每一种行书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而且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推动书法发展的大家,而且众多书法名家的出现,使之这一时期行书的种类在历史也显得异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书法风格。比如皇象书法的淳朴之气,卫夫人的秀俊之美,王羲之的妍和之态,王献之的英俊之势,都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的书法表现。所以多种多样的行书表现形式,是两晋时期书法的一大特色。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进入了北碑南帖的时代。

北朝的碑刻作品以北魏、东魏的最为著名。风格亦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魏碑对楷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重要的碑刻在其艺术特点上,大致可分为这几类:一、结体上整体字形方正。用笔上起笔,收笔,转折处也多方正。给人以雄浑凝重的气势。比如龙门刻石。二、以圆笔著称,笔力,转折处全部显现圆润之势。比如石门铭。三、是变化比较丰富的。用笔方正略带圆润,给人更多的变化美,给人以更多的发展空间。比如《张猛龙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也是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时代。大量流传下来的魏碑也是隋代楷书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开端,魏碑是在继承了隶书的优势之下,给楷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丰富的魏碑对推进楷书不同用笔方式的出现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丰富的魏碑形式,对书法在以后的发展形式上作出很大的贡献。比如,在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的雍容大气的颜体和柳公权的细劲的柳体。都受到魏碑的影响。包括当代的很多大书法家学习楷书都是从魏碑入手。从魏碑种我们可以看到真书它最初的精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形式及用笔出现丰富变化的时期,之所以出现这么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它的社会背景也是分布开的。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的时期,社会的动荡使当局者无暇顾及人们的思想,这就使文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体现在作品上就使作品在形式上和用笔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作品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整个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整体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特点表现在,作品的丰富多样上。以及用笔的变化上,在这样的背景那个下,出现多种行书表现方式,和楷书的前提。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对整个书法发展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书法文化中,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

最近有书友向我询问:

在书法文化中,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

这其实和书法的风格形成有关。

笔风,在文章上可以指文章写作的风格,在书法上,可以说是用笔的习惯和风格。笔风在书法语境下,更多的还是指艺术上的风格魅力。

比如魏晋时期,王羲之等人在书法上所形成的魏晋笔法可以称得上一种绝妙的书法风格,后世将他们书法中曼妙的风格称之为魏晋笔法、魏晋风度。

比如对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后世评价其“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种风格上的表现,更多的是书法家在长期的书法训练、学习上形成的。

王羲之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尽善尽美、甚至堪称绝妙的书法,是和他深厚的书法功力分不开的。

近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

右军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又于从兄处见张昶《华岳碑》,遂改本师,于众碑学习焉。”右军所采之博,所师之古如此,今人未尝师右军之所师,岂能步趋右军也?南、北朝碑莫不有汉分意,《李仲璇》、《曹子建》等碑显用篆笔者无论。若《谷朗》、《郛休》、《爨宝子》、《灵庙碑》、《鞠彦云》、《吊比干》皆用隶体。

这段话是从两个阶段来论述王羲之书法的学习的,之前,他小时候是跟着卫夫人学习书法,在渡江之后,书法视野大大开拓,涉及到李斯等人的碑刻石篆,因此风格上渐渐趋于多样化和融合化。

这段简短的记载阐述和勾勒了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大致经过。而他后来的书法风格也和这段经历有关。

除了学习经历会影响和塑造我们书法的“笔风”之外,还有书写者在书写书法时候的情绪变化、情感特征。

比如颜真卿最为著名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颜真卿虽然写的非常繁乱,但是我们不用看文字内容,就能感受到颜真卿当时心情的悲痛,同样用正楷字、隶书和篆书来书写《祭侄文稿》,恐怕效果就没有那么形象了。

同理,颜真卿在大历六年(771年)所写的《大唐中兴颂》,这一块碑石是给国家歌功颂德的,如果采用了《祭侄文稿》一类的行草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无法体现出国家的气势和严肃性。

这两个书法作品所具有的不同书写风格,虽然是出自颜真卿一人之手,但是因为当时心情不同,自然写出来就不一样。

所以,书法作品中的不同“笔风”,和书法书写者的学习经历有关,学习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最后书法中也带有这样的书法风貌,也和书写者的书写状态有关,书法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艺术,情绪自然在艺术上就会受到影响,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本源在哪里?

书法是中国人的一种喻体、寓体、载体,它暗示、象征、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书法意象。从象形文字产生伊始,就有了书法,上起甲骨,下至楷书,随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演变,书法成为最具有中华人文内涵的艺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艺术。

?

“篆隶楷行草”五体互为依托、演变,是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

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小篆是官书,适合于隆重的场合。

?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是由篆书演化来的,把小篆加以简化,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便于书写且速度更快。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

书法三体字帖(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本源在哪里?)

?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楷书是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恰似代表概括了人的一生:篆书的曲折,隶书的朴素,楷书的端正,行书的随意,草书的简约,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特质;书法的“刚柔并济、屈伸有数等表现形式都印证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书法所蕴含的诸多道理,就是“中国式“做人做事的道理。

?

书法只学一个字帖,能不能弄懂书法?

书法只学一个字帖,是不可能弄懂书法的!

诚然,书法历史的大家个个都是书法与理论俱佳的高人,可是,仅仅在一本法贴里领悟,真的难以参悟透书法的真谛。

即使是悟性出众也不能!因为,书法走到到了现在,书法理论仅存在深奥古文的寓意中,至于这寓意的真正含义,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

比如屋漏痕,比如锥画沙,比如神采!如果谁说把书法的真谛弄透彻了,而不明白这些寓意的意义,

咱们只能说,你欠缺的还挺多!

真正地弄懂这些寓意的含义,又谈何容易啊?别说学习一本字帖,就是把字帖临遍能否弄弄这些寓意吗?只能说,不一定!

学习书法需要精专,更需要博通,更需要领悟,还需要潜心求索!

你和我一起努力吧!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