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入门字帖,书法入门者临摹谁的字帖好?

admin 字帖练字 2023-06-13 0

初学书法如何选择字帖?

感谢邀请。

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真是一件大好事。学习书法,不光学的是写字的方法与艺术,还能增长更多的知识。肚子里没有知识同样也写不出太好的字来。

如何选帖的问题,我是这么想的:一、字帖上的字你是否喜欢,喜欢了你便可以用。二、选帖最好是选古帖,并不是说现当代的书法家的字不好,因为他们也是学古人的字的,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他们的临古帖样本,我们可以借鉴,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三、选帖最好先选楷书字帖(即使你喜欢行草书),练练汉字的基本笔画的各种写法和字的结构特点为以后学习其他书体打下铺垫。四,问问明白书法的人,请他帮你选择。

学习书法,最好向真正会的人请教,自学容易走弯路,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

欧阳询入门字帖,书法入门者临摹谁的字帖好?

欧阳询的书法怎么学?

我认为,学习欧阳询的书法,主要是学习其楷书。因为楷书成就超过行书。且楷书碑帖多,方便系统深入学习。我本人正在学习欧阳询楷书《九成宫》。学习体会有以下几点:

1、先学欧楷基本笔画。作为入门的基本笔画可先参照田英章老师讲的视频学习,待练到一定基础后,再转入欧体碑帖学习,既一直向碑帖学。

2、再学欧楷结构。结构是字的生命,结构不掌握,笔画练得再好也没用。因此,重点要放在结构上。如何学习结构?方法一个,临摹。先摹,后临,再摹,直到与原帖“像”,重合更好。一定要摒弃随心所欲写,重复错误。

3、后学章法。简单的先集字创作。将学过欧体字选出,集字创作。再学习章法布局。另外,要深入学习欧体,还要不断学习欧体其它碑帖,拓展汉字数量,提高字感。只要坚持,必有所获。

如果对大家有点帮助的话,欢迎关注。

以下是本人今晚的习作,欢迎大家点评、留言。

书法入门者临摹谁的字帖好?

临摹欧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

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初欧阳询(欧体)、盛唐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唐朝欧阳询(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哪些楷书字帖适合初学者?

看题主配的图片,是硬笔字。就图片中这种“字帖”我个人认为是最不好的一种,印刷体加凹槽。我亲自试过,练了跟没练一样!

那么到底什么字帖适合初学者呢?

现在分别来说一下硬笔与毛笔到底什么字帖比较适合初学者(一己之见,不对之处,请给予批评指正)!

硬笔

如果是要练习硬笔楷书的话,一般来说有两种选择。

一:用现代硬笔书法家的字帖来练习。

由于古代没有硬笔,也就没有硬笔书法家,所以只能选择现代的硬笔书法家的字帖来练习!比较著名的有庞中华,王正良,吴玉生等等。

二:用古代的碑帖来练习硬笔楷书。

两三千年的书法史,给后人留下的传世佳作何止千万!我们应该选那个些原帖来练习比较合适呢?

先说一个误区:不是所有的楷书字帖都适合用来练习硬笔楷书的!

这是为什么呢?

楷书一般分为小楷(1CM左右),中楷(2-4CM),大楷(5-8CM)再大的还有榜书。

硬笔楷书我们极少写到2CM以上,因此中楷以上的楷书,一般不适合作为硬笔楷书的练习字帖。准确的说是不适合初学硬笔楷书的书友!因为练习中楷以上的楷书,比硬笔楷书是要有一定要求的,而初学者硬笔楷书的技法结字等各方面又知之甚少,所以是不适合练习的。相对来说中楷以上的字帖是那些有一定功底的硬笔书法家练习的,也是那些硬笔书法家自我提升的一个途径!

所以就只剩下小楷比较适合了!

这里我以我自己个人的观点,介绍三种字帖给想学习硬笔楷书的书友参考:

一:古朴类,比较适合男性书友练习!

这一类的小楷气韵高逸,骨肉相兼,刚柔相济。以王羲之的《乐毅论》和《宣示表》(王羲之临钟繇宣示表)为代表。

二:雅致类,比较适合女性书友练习!

这一类的小楷气韵雅致,典雅秀丽。以文徵明的《琴赋》和《草党十志》为代表。

三:实用类,比较适合日常工作生活的书写!

这类小楷用笔灵活,飘逸。以钟绍京的《灵飞经》为代表!

说完硬笔,现在来说毛笔!

毛笔

对于一位初学毛笔书法的朋友,与初学硬笔书法一样,也是有一个误区。

“初学毛笔书法的书友,小楷不适合初学的书友练习!”

毛笔相对于硬笔来说,笔画的要求会更高。而对于初学的书友来讲,最难的往往就是笔画。如果中大楷基本笔画没有写好就直接去写小楷,那便是难上加难!

榜书呢!榜书不用说也不适合初学者,字太大,笔画结构比还小楷还难掌握。

现在就只剩下中楷和大楷了。严格来讲,中楷也是不适合初学的书友的,2-4CM对初学者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大楷最为合适(6-8CM左右)大小的字最为适合初学的书友。因为这么大的字形,比较容易掌握一个字的笔画与结构!

以上讲的是初学的书友在初学阶段练习时所书写字形的大小。那什么帖最适合初学的书友呢?

我个人认为:没有最合适,只有更合适!

总的来讲,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的传世碑帖都是书法初学者不错的选择!这个要看你自己个人的喜恶而决定。

但是也有一定的讲究,现在我来介绍一下楷书四大家中,我个人认为比较适合初学的书友的碑帖:

欧,即初唐:欧阳询!

欧阳询被誉“唐楷之冠”,可见其楷书功力之深。其楷书结字欹侧险峻,点画劲挺。欹侧中不失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代表作为《九成宫礼泉铭》!

这里重点提醒一下!如果选择欧楷作为入门练习,要以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原碑练习,切不可急功近利,学习今人的“欧楷”,切记!切记!切记!慎之!慎之!慎之!

颜,即中唐:颜真卿!

颜真卿的楷书结体方正茂密,庄严雄强。与中后唐的柳公权(柳体)合称颜柳,后世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的传世碑帖可能是众多古代书法家里最多的一位。因为传世碑帖多,后人能较为完整的看到颜真卿一生书法风格的变化。从《多宝塔碑》的较为峻峭挺拔再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的丰厚遒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或几种)风格变化!

因此,很多初学的书友一开始就从《颜勤礼碑》或《麻姑山仙坛记》练起,更有甚者,直接就练习《颜家庙碑》。可能这些书友都想着“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所以就从这些碑帖入手练习。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太好的。这些原帖都是颜真卿晚年的代表作,如果对颜体楷书没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就直接入手练习,难度是相当大的,练习的效果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因此我建议想练习颜体楷书的书法,如果没有基础的话,最好还是从《多宝塔碑》入手为妙!

柳,即中后唐:柳公权!

柳公权的书风基本上是从颜真卿那里来的,因此,如果对颜体和柳体不是很熟悉的书友,可能分不清那个是颜体那个是柳体。

柳公权的楷书较颜真卿的楷书点画更为秀挺,突显骨力,而结字又更为严紧。这是与颜真卿的丰厚遒美,庄严雄强相乎应的。也是“颜筋柳骨”的来源!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与《神策军碑》都是不错的入门选择!

赵,即元朝:赵孟頫!

赵孟頫在楷书四大家是唯一一个不是唐朝人的书法楷书。

赵体楷书的特点是用笔圆秀,结字秀美,字形遒劲圆润。其楷书往往带些话行书笔意。

如果想学赵体楷书的书友,《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简称《三门记》,是不错的选择。

以上是我对书法初学者在学习楷书上的一些介绍,纯属个人见解。希望对书法初学者有一些帮助!如果我在“悟空问答”里的“回答”对您有所启迪,请您为我“点赞”。为了您不错过今后更多的“精彩回答”,请您关注我:古今书法!

初次练字该选什么字帖?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初次练字应选择隶书或楷书。隶书、楷书都是正书。对于零基础练字者,应选择隶书或楷书字帖。

↑上图为汉《张迁碑》局部

学隶书,应选择汉隶,因为汉隶在东汉时期已达到顶峰,至于无人超越。这是从“取法乎上”的层面上来说的。再者,隶书在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图为唐代欧阳询的楷书

学楷书,应选择唐楷。因为楷书在唐代已达到成熟和基本完美程度。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