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首古诗字帖,练大字榜书谁的字帖好?

admin 练字文笔 2023-06-06 0

练大字榜书谁的字帖好?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都是练大字榜书的好字帖。这些帖书体端正俊丽,谨严劲紧。于刚劲中见秀润,易于学习,历来为楷榜书的范本。

75首古诗字帖,练大字榜书谁的字帖好?

硬笔行草字帖有什么推荐的吗?

硬笔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这不难理解,偏楷叫行楷,偏草叫行草。至于选择什么贴,建议是选择古贴,到源头取水嘛,现代的名家也都是学习古人的,干脆直接学古,可以借鉴今人学古的方法。举个例子吧,在学校里学生是要向书本学习的,但是也要向老师讨教啊。所以,直接学古就如同自学,借鉴今人就如同向老师求教。

那么我们选择什么古贴呢?这个很好办,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比较发达,我们可以在网络里搜罗各种行草法帖,你看哪个有眼缘,哪个最符合你审美你就选哪个临习?不是固定的。因为古代那些著名书家都是具有很高造诣的,只是风格不同罢了,哪一个都是值得学习的。个人喜好不同,所以,在选择上因人而异。

说到硬笔行书,不少人抨击硬笔,甚至贬低硬笔,认为硬笔根本不需要学习,毛笔学好了,硬笔自然好。我认为,这句话是有偏见的,毛笔与硬笔它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书写工具,材质,性能都各不相同,他们只是用来做同一件事罢了,怎么就不需要去学习呢?就比如同是射击,你会用枪,弓箭你就一定会用的好吗?简化字是时代的需要,硬笔同样也是时代的产物。如果以实用为主的话,硬笔是相当方便的,如果去表现书法艺术,硬笔通过一定的练习是可以表现出不同美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硬笔与软笔所针对的都是中国汉字,因此彼此是互相影响的,但是不能片面的说哪种不需要学习。

有哪些小篆字帖值得推荐呢?

谢谢邀请!

关于题主提出的“学习小篆临什么帖好”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习小篆,应取法乎上,建议首临《峄山刻石》。

为什么要向题主推荐《峄山刻石》呢,因为《峄山刻石》是学习小篆的最佳范本。古代人学习小篆,大多选择临习《峄山刻石》,邓石如,李刚田都是临过《峄山刻石》的。

(上图为《峄山刻石》,字迹清晰)

另外,如果题主有兴趣,也可以临习《泰山刻石》。不过,《泰山刻石》原帖字迹较模糊,现在出版的字帖都是经过加工补充的。

上图为《泰山刻石》局部。在字帖上拍的。

上图为《泰山刻石》局部。在字帖上拍的。

另外,题主也可以从邓石如《篆书千字文》入手。邓石如的篆书可学之!

吴昌硕的临写的大篆《石鼓文》和王福庵、李刚田的小篆,都可以学习。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题主参考。预祝题主学书有成!

练榜书最好的字帖?

适合练榜书的赵孟頫字帖,就是《三门记》、《胆巴碑》。这两本字帖相互紧密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了这两本就可以掌握和运用赵体的书法要令和精髓,水到渠成。《三门记》是赵孟頫的中年作品,属于他的早期作品,运笔线条刚硬,笔锋犀利,结构交待很清楚,很快能掌握赵体的最基本运笔技巧和结体特点,等基本掌握后,可练习《胆巴碑》,是赵体的晚年力作,人书合一,字给严谨,骨力深厚,细观其用笔,可谓意在笔先,笔到法随,起笔收锋,转折顿挫,皆具筋骨,外表温典雅,其内铁画银钩。它是专供皇上欣赏作品,榜书首推当之无愧!学好这两本字帖,榜书会写的像模像样

哪些隶书字帖比较好?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学习隶书,建议临摹汉碑。具体临摹哪种风格的汉碑,我告诉你,已出土的汉碑有二百多种,碑碑都是经典之作,可选择的余地大的很啊!

不过,我还是要给你一个立场:现在的学书之人,都选择《乙瑛碑》、《礼器碑》、《石门颂》、《曹全碑》和《礼器碑》学,这个绝对没错。但是我觉得还是选择别人不学的碑帖(冷碑)学习为好。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在学以上的几个碑帖,都学,就“千人一面”了,还不和“千人千面”呢。

现在,我给题主推荐几个汉碑,供题主参考学习。

一是汉《封龙山颂》。二是汉《朝侯小子碑》。三是汉《肥致碑》。四是汉《华山碑》。五是汉《夏承碑》。六是汉代摩崖《西狭颂》和《石门颂》、《赵宽碑》、《张景造牛碑》。以上碑帖我都临摹过,都是响当当的汉隶佳作!题主不妨选择临摹之?

隶书很好学的。用笔逆入平出,横平竖直,蚕头雁尾(但须蚕无二设,雁不双飞),主笔突出,即可。逆入,就是通常说的“回锋”。回锋,可入纸回锋,也可空中回锋,但一定要有回锋的动作!

学习书法,碑帖是最好的老师。

临帖,要先工一帖,且要持之以恒,思想上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做好攻关的准备。学书法,半途而废不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行!

记住:近代、现代和当代人的隶书先不要碰之。学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明白?

以上为个人观点,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