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入门字帖?圣教序如何出帖?

admin 练字模板 2023-06-10 0

书法爱好者入门都要临帖吗,应该选择哪位大家的范本?

临帖是书法入门的必经之路,如何选择范本呢?

选择范本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我最早在学书法的时候,有一个老书法家,我挺喜欢他的字,叫沙曼翁。我为什么没有做他的学生呢?我跟这个老先生请教写字,从哪开始?他说从倪云林,褚遂良,但是我不喜欢这个字,喜欢颜真卿的字,没有做他的学生。我就自己去练,练了以后我觉得不懂,怎么办?

首先读书法理论:字有气息、字有浑厚感,要力透纸背,要流畅,有方圆、转折、高低、对比、和谐,有各种方法,读了理论以后就知道了。

然后再读书法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东汉的张芝、魏晋书法,有唐朝的楷模,有宋朝的飘逸,有明朝董其昌的书卷气,懂得多了以后你就可以选择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去练。

要练的很多东西。你是做书法家,还是做只是写写字爱好者。做专家就要有一个浑厚的底蕴,就要学的多,不光是自己的喜欢的,不喜欢的也要学。包括清朝以后有的碑学。

我们说帖学是正宗的,叫文人书法。字,文人书法最高;画,文人画最高。为什么?是思想家的语言,它里面有思想。

碑学是以前人写的碑刻在石头上的,有的写的好,有的写的不好,刻工有懂书法的,有不懂的,再加上时代风吹雨淋的“风化”,产生了一斑驳,我们叫“金石气”、“古拙”,这个也要学,因为清朝给我们增加了一个包袱。

就像我们学国学,宋朝有朱熹以后,你学国学就跳不开朱熹;清朝有了章太炎,民国有了马一浮,你学国学你就跳不过他。他给你一个包袱,你就必须读。像碑学一样,是清朝人给我们的包袱,我们就得帖学、碑学一起修。怎么修?

首先选择一个帖,好好练,不用像古人说的我盯住一个帖写到底,我要从品味、方法入手,我去体会各种各样的境界、方法、气息,我们可以写的有书卷气,我们也可以写的有金石气,体会多了以后自己就会找到一个门道,写任何一种都可以。

不要走偏,必须学古人。因为书法和绘画不同,绘画可以自然借鉴某种东西,书法它所有的渊源都是从碑帖而来,我们学透了以后,加上你的学术背景,比如你读了很多的书,你知道中国做人的要求,然后你慢慢可以画出自己的字。

根据自己的特点,先选一个帖,再触类旁通,不能一点。林散之,他碑帖兼修,他写汉碑,把汉碑的一种舒展用到草书里面,所以他的书法有一种开阔感。学习前期首先看画史,山水画,从唐代就有画山水,一直到当代,它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缘自于少平老师关于初学者学书法选范本)

帖学入门字帖?圣教序如何出帖?

如何自学行草书法?

如何自学行草书法?

根据我10多年教学实践,我建议从王羲之的字入手,具体从这三个方面去操作:

第一、结合王羲之的手扎,练习笔法。

王羲之的手扎比较少,就那几个行书如《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初月帖》等,专注点比较集中。

具体训练方法,以笔法为目的,可以把这几个手扎复印放大,先描红到临写,整体感知训练;

再精挑20个左右的字,以横画、竖画、撇画、捺画、钩画分类,细心揣摩,起笔时的切、顶、压,转折时的提按、翻转,以及结尾时的提按,顿挫揉回等动作。

第二,结合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练习字法。

用笔和结字是古人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圣教序》解决了王羲之其他字帖中字量不足的弊端,在具体训练上,采取先局部再整体的方法。

局部训练指把字进行分类:

1、按偏旁部首分类,右边的偏旁反文旁、立刀旁,左边的偏旁如单人旁、绞丝旁、提手旁、土字旁、牛字旁、王子旁等等;

2、按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等等分类;

3、按空间收放进行分类,如左放右收、上收下放、上左收右放、上放下收等;

4、按字态正欹分类,如右正左欹、上正下欹、左正右欹、下正上欹等。

整体训练法指进行整页和通篇临写。

整体临写时也要每次有重点的训练,如这次侧重注意收放,下次侧重注意正欹等。

第三,大量的创作训练。

学以致用,大量实践,是提高书法水平最有效的办法。

在使用中我们会把学过的字法和笔法使用上,对于不会的笔法和字法就会印象深刻,这样临写练习的时候目的性就非常强。

初学行书的朋友,你可以按这三个方法坚持两个月,就可以感觉到明显的成效。

大家关注张学礼书法,每日为你分享书法学习方法

碑帖与字帖有何区别?初学书法者临碑帖还是字帖?

这两个问题提的好,假若能够做出客观准确的回答,便于初学书法者了解书法基本常识,梳理脉络,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实际的学习书法过程中,避免走弯路,尽快踏上正确的书艺之路。

下面我就试着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首先谈一下碑帖与字帖的区别。普遍认为,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字帖是一个现代词,一个专有名词,是供学习书法的人临摹的范本。碑帖与字帖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交叉,而碑和帖则存在着更多的区别,这里先简略谈一下碑与帖的区别,把这两者搞明白了,就知道碑帖与字帖的区别了。

概括起来,碑与帖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一、材质不同。镌刻在石碑上的称之为碑(这里“碑”其实指“碑碣”。形状上的区分是:上方者为碑,上圆者为竭。),种类上主要有庙碑、墓碑、造像和摩崖等;写于帛和纸上的称之为帖,主要指古代遗存下来的诗文简札等墨迹。

二、用途不同。据史料记载,最初的碑没有文字,后来借顽石之坚达到永垂后世的目的,增加了文字;帖除了真本墨迹外,宋代开始出现了刻帖,收集前代名家书迹刻于木或石上,目的是传播书法,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复制品。

三、书体不同。碑的历史悠久,书体在隋以前都是篆、隶、楷书,行草书极少;刻帖是行草书和小楷居多。

四、制作不同。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由书写者用朱笔直接把字写在磨平的石面上,这一环节称为“书丹”,然后再由工匠镌刻。将这些碑石上的字用宣纸和墨捶拓下来,再经过装裱的称为“拓本”。刻帖是先摹勒,然后再转拓在石或木上,然后再镌刻。同样,后面的工序也是拓印和装裱。

这些经过装裱成卷轴和册页的拓本,就成了碑帖,文玩行业俗称为“黑老虎”。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是供后人取法研究的重要依据。

从广义上讲,这些碑帖也可以称为字帖;从狭义上讲,字帖就是收集整理名家墨迹的石刻拓本、木刻印本,还有近代以来出现的影印本。所以,碑帖与字帖是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

其次,作为一个书法初学者,应该在两者之间如何选择作为临习的对象呢?我建议还是先从“帖”或“字帖”入手。因为这两者尽管称谓不同,本质确相同,都是经过归纳整理的范本,对初学者是有利无害的。

一个初学书法者,就像刚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孩子一样,自然是跌跌撞撞,步履蹒跚的样子,很难把控自己的行动,想跑也跑不起来。书法也是这样,因为初学者接触写字时间短,控制毛笔的能力欠缺太多,更不要说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书法了。

鉴于此,应该是先选择一种楷书的帖,通过坚持临摹书写,慢慢适应,做到认真读帖,揣摩笔法,掌握结构,锻炼指力、腕力、臂力,增强心、手、笔一致的能力,耐心细致,不可一曝十寒,待基本功扎实了,驾轻就熟时,便可涉猎更多的“碑”、“碑帖”,从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成自家面貌。

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望方家校正。

圣教序如何出帖?

出帖就是进入意临阶段。怎样意临《圣教序》呢?

一,以此帖为主,在此帖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加入其它字帖的特征。

二,以其它碑帖为主,用其它碑帖来借鉴融合此帖。

三,以自已形成的风格为主,吸取一些此帖特征。

四,意临和对临相结合,容易发现自己某些不足之处,以便调整提高,写出和范本格调相同的字来。

我们来看看这几位书法家学习《圣教序》后,形成了什么自己的书法风格。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赵孟頫意临《圣教序》,骨力劲健,秀丽多姿。(下图左起第一张)

二,王铎意临《圣教序》,有颜体的厚重雄强,又有米芾的错落有致。(下图左起第二张)

三,沈尹默意临《圣教序》,有欧阳询神采,有王羲之的秀美。(下图左起第三张)

四,启功意临《圣教序》,刚健挺拨,有书卷气。(下图第二排中间一张)。

行书入门有推荐的练字帖吗?

练习行书,学习的范本虽说有多种选择,但首选我认为还是怀仁所集《圣教序》。

1、“行书之祖”虽是刘德昇,但对行书的发展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还是王羲之。王氏父子二人增损古法,创造行书今体,并创建了一套系统的行书体系,“二王”书风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书坛主流。

学习行书从王羲之入手,宗法源头,取法乎上,绝对是学习行书的不二选择。

2、《圣教序》是王字精华,它是怀仁用近25年时光,从1500余本王羲之法帖中精选而成,基本上代表了书圣的最高水平。

3、《圣教序》全文近2000字,极少有碑帖能达到这样的字数,它可以说是一部相对完整的“王羲之字典”,学习起来更方便。

4、学习《圣教序》要参考王羲之其他法帖。《圣教序》毕竟是集字作品,其流畅性较其尺牍手札稍差,故《圣教序》多用于单字练习,而掌握整体气息则应多临习书圣的其他作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