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字帖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是什么书体?)

本文目录

  1. 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 行书入门,除了神龙本《兰亭序》之外,有哪些名家名帖可以学习?
  3.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第一个“永”字为啥写得像“楷书”?
  4. 王羲之,兰亭序是什么书体?
  5. 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底好在哪?

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对。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行书入门,除了神龙本《兰亭序》之外,有哪些名家名帖可以学习?

行书入门,除神龙版《兰亭序》外,我推荐写写:杨凝式《韭花帖》,苏东坡《寒食帖》,还有怀仁集王羲之字帖《圣教序》。其它碑帖均可参学。最根本的弄清楚书法行书的笔法是什么?极为关键,非常重要的环节。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第一个“永”字为啥写得像“楷书”?

打开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能够看到的第一个字就是“永”字。实际上这个“永”字写的并不怎么样。当然我不是在故意贬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而是说,如果拿王羲之自己最佳的书写水平和这个“永”字相比,其实这个永写的相当没有新意。

如果我们把王羲之所有的行草书作品做一个统计,会发现王羲之很少把“永”写成《兰亭序》中第一个字那样。

比如在王羲之的《二谢书帖》中,“永”大多数被写成这样:

在王羲之的《兄灵柩帖》中写成这样:

其他的,如王羲之的《采菊帖》、《奄至帖》、《永兴帖》、《日月帖》、《建安帖》中,都与上述写法大同小异。

但是唯独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处理这个字的时候显得比较特殊。

要说这两种写法的区别,其实也很明显,在《兰亭序》中,左边的“挑笔”和“撇笔”明显离中心位置的“竖钩”很近,而右半部分最后两笔中“短撇”和“捺笔”也相对来说挨得很近,整体观感上来看,《兰亭序》中的“永”字更像楷书的写法。

而在王羲之其他行草书作品中,永字书写的更带有行书笔意,更加灵巧,活泼。左右两边偏离“竖钩”比较远。

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兰亭序》本身作为行书作品,按理说每一个字的书写都应该是非常灵巧、生动的,但是为什么王羲之这个“永”字写的这么带有“楷味”而缺乏行书笔意呢?

况且王羲之的这一幅书法作品是王羲之自己在酒醉的状态下书写的,为何独独这幅作品书写得如此“拘谨”呢?

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了一大批学者。比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艺术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辩论,这场辩论就是有名的《兰亭论辨》(据现存书稿来看,此处“辨”作“辩”理解)。

所以,当时一大批人论调非常激进,虽然他们的怀疑虽然不无道理,但是要想直接否定王羲之《兰亭序》的真实性,恐怕仅凭这些质疑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拿出更加准确的证据才可以。

事实上,王羲之在处理《兰亭序》第一个“永”字的时候,是比较恰当的。

我们前面所举的王羲之其他书法字帖中“永”字的写法,绝大多数都不是开篇第一个字。这其实就显示了我们在书写书法作品的时候,第一个字的特殊性。它的位置是特殊的,所以书写也应该是特殊的。

关于这一点,唐代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曾经这样论断: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从两个维度来论述一个字的第一笔和一幅书法作品中第一个字的重要性。

前一句中“一点成一字之规”,是从单个的字的角度来谈的。也就是说,一个字起笔的第一个笔画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它重要呢?实际上,起笔的第一笔往往是决定这个字在整幅书法作品中位置的关键,而我们说汉字的结构造型又是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所以第一笔落在哪里,就决定了整个字的态势和位置。

后一句中“一字乃终篇之准”是从一整幅书法作品的角度来看首字的重要性的。第一个字的状态、结构、风格,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后面的书写。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能不能“压得住”纸的问题。如果第一个字写的很随便,轻飘飘的,那么这个字和整幅书法作品就很难说是好的。

因此,王羲之在处理第一个“永”字的时候,并没有轻易的“放过”这一个字,而是用了不同一般的处理手法,明显写的更加厚重,笔画虽然略显呆板,灵气不足,但也避免了过于轻浮、油滑的弊端。

实际上,这不光是王羲之一人会这么处理,其他书法家也是如此。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第一个字“维”字:

这个“维”字在空间和造型的处理上都非常巧妙。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颜真卿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中间是留了一大片空白。而我们再看颜真卿这个“维”字的两边,绞丝旁和右边剩余的部分用墨都非常厚重,这其实就很能体现出颜真卿当时正处在酝酿之中的沉痛心境。那么显然,这个中间故意留下来的留白,其实就是为了达到一种“轻”与“重”的均衡。

如果没有中间的空白,它们的构造还是像往常那样堆积在一起的话,就容易产生拥挤闭塞的感觉,这个字的“气韵”就没有了。

王羲之,兰亭序是什么书体?

《兰亭序》的字体是行书。《兰亭序》是中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散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兰亭序》的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底好在哪?

学兰亭知兰亭

为什么说《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它好在哪呢?

前言:东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动荡,兵灾战火。士族文人远离朝廷,避开政治,寄身林泉,愉悦在大自然中。“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哲学思想氛围里,人的情性开始不拘于束缚,书画界觉醒更是体现在他们以顺应人的情性,在言行上便表现出重感情,重个性,重精神风度、气质神韵、才情禀赋。“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

魏晋书画艺术,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是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

兰亭修禊,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王羲之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

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

行书字帖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是什么书体?)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

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学习笔记2021.5.30)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