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书字帖?哪位老师,推荐一下比较好的行草字帖,或草书入门字帖?

本文目录

  1. 哪位老师,推荐一下比较好的行草字帖,或草书入门字帖?
  2. 学二王书法先选什么帖好?
  3. 练习硬笔草书,选哪本字帖好?
  4. 学王铎的字应该学其哪些帖?
  5. 中年人想练字,推荐哪种字帖?

哪位老师,推荐一下比较好的行草字帖,或草书入门字帖?

我推荐王羲之十七帖。先看帖,不要急着临帖,多看几遍,这个帖子到底好在哪里。从字的大小,提按,长短,正侧,疏密,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维妙的变化。呼应关系,断连等等。然后再临帖。我也是正在学习阶段。再者圣教序必临。个见。

学二王书法先选什么帖好?

结构临《圣教》,笔法悟《兰亭》,创作参《集字》

“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由于王献之的墨迹存世较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当然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也不是原贴),所以先以王羲之书帖为主回答选贴问题,文后再略做补述。由于二王在书坛的影响力太大,选什么贴,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

1、结构临圣教

初学行书结构推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初学结构,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及《王羲之圣教序无缺字放大本》,后者便于针对单字精临;当然如果想学楷书可以选择《黄庭经》、《乐毅论》、《佛遗教经》等,这里没有单独列出,是因为学习楷书有欧、颜、柳、赵等太多大家可以选择。

2、笔法悟兰亭

领悟笔法推荐《兰亭序》及二王《尺牍集》由于圣教序是碑拓贴,看不到最原始的书写面貌,所以学习《兰亭序》和二王其它《尺牍集》,在笔法学习方面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这样可以领悟二王行书笔法的奥妙。

3、创作参集字

边学边创推荐集字贴如《王羲之行书集唐诗》不能一味只临帖不创作,早点尝试创作,可以选择一些二王集字贴写出一幅作品来。

4、博取看大家

看他人如何学二王推荐智永及赵孟頫古往今来,无数人学习二王,看看别人的风格,甚至品读一些书法大家临摹的《兰亭序》,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好地启发。博取众长,可以获得更多感悟。其中赵孟頫就是一个代表,而智永由于家族传承关系,他的《真草千字文》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5、知源学理论

学习二王书论推荐《汉魏六朝书画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王羲之《自论书》、《书论》、及《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等文章在《书画论》都有收录,当然有时间建议也学习张怀瓘《书论》。

在张怀瓘的《书议》对书家的排序中,真书王羲之第一,王献之第四;行书王羲之第一,王献之第四;草书王羲之第八王献之第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都是很值得学习的。

练习硬笔草书,选哪本字帖好?

硬笔字,用来学姿态万千的草书?真不建议!

关于硬笔草书,在我不多却也不少的见识中,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硬笔草书写的好的,并不是练的硬笔草书,而是书者本身就有不俗的软笔草书功底,偶尔拿硬笔玩味一把而已!

纯粹意义的草书,是没有实用性的,纯粹是供人欣赏的书法艺术,几乎一定是用毛笔来表达的!

练硬笔字,若写比较草一点的字,能写到行草就可以了,有草书的变异流畅,化繁为简,也兼顾行书的易辨识!若是练的再草,就没多大意义了,而且你也选错了书法工具!

若以日常书写为目标,建议可学沈鸿根的行草!如下:

若是就是想学草书,建议软笔学草书,学好软笔草书,偶尔玩味下硬笔草书,也挺好的!

软笔是有丰富的表现力的,若硬笔来学草书,很难神似的,只能学个七分形似,这样的练字,有何意义?

学草书,就好好学下张旭的草书,自草书盛行以来,后人学草书多以张旭为范本,练草书,是肯定绕不开张旭!

好吧,今天就聊到这里。关注我,为你分享最实用有效的练字方法,和最有温度的视频讲解。

学王铎的字应该学其哪些帖?

你喜欢王铎?好,我也喜欢,我学二王之后就学了米芾、王铎和赵孟頫,他们都是二王"最牛"的学生。

王铎,河南孟津人,明清之际大书法家,有“神笔王铎”之称。他的作品墨迹传世较多,有法帖、尺牍、题跋,不少被收入《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中。我建议你选这种帖。

前面说了,王铎书法以二王为宗,但摄取点是笔力的沉厚和结体的奇绝,取雄强而舍姿媚。这一点,我们临王铎时要心中有数。

王铎书法整体风格,是于流美中见出拙,沉稳中见硬倔;于大小参差中见平正和谐。做到狂而不野,奇而不怪。这后一点须切记,以把握底线,防止误入"狂野"一路。

章草书字帖?哪位老师,推荐一下比较好的行草字帖,或草书入门字帖?

王铎学古临帖异常勤奋,一生从未停止。他上追二王,广涉魏晋唐宋诸家,遍临《淳化阁帖》。据传,他每天书写量很大,最多一天能写四五十件。

所以,临王铎帖也应学王锋精神。愿你成功!

中年人想练字,推荐哪种字帖?

中年人想练字,我推荐您从隶书《曹全碑》入手,因为《曹全碑》的用笔是圆的,最接近篆书。了解和掌握了它的笔法,再把结构练练,很快就能有所收获。切忌,勿要从唐楷入手,好多人就是因为写唐楷,把自己写废了。如果您真喜欢写楷书,建议您从魏晋入手吧。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