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的字帖 隶书主攻哪个碑帖好?

admin 字帖练字 2023-05-12 0 专的字帖 隶书主攻哪个碑帖好?

本文目录

  1. 专门研习一本字帖好几年是什么感受?
  2. 练字的字帖用古帖最好吗?
  3. 二年级小女孩的字写成这样,需要怎么练习?
  4. 想练硬笔书法,刚开始用什么字帖好?
  5. 隶书主攻哪个碑帖好?

专门研习一本字帖好几年是什么感受?

专门研究一种帖不好。

虽说专门研究一种帖的人对某一个大家的把握应该很强,但是,这样的书法人的缺欠也很大。

临帖不可以频繁换帖,也不可以一生不换帖。频繁换帖会使你难以掌握任何一门大家的书法理论与技能,而终生不换帖也会让你对某一种帖有依赖感,盲从感,也容易写死手,也不利于更全面地掌握书法的理论与技能。

书法提倡复古,但是,书法人绝不可以入古不出古,入古是为了寻求书法书写的真谛,悟通了书写的真谛,你就能够自由地,书写自己理解的书法,那时的你没有必要去遵循出处,别人也没有能力要求你去遵循出处,这样,才是真真正正地写自己的书法!也是真真正正地懂得了书法!

练字的字帖用古帖最好吗?

如果想长期练,要达到一定造诣,首选名家古碑帖,或当代名家对毛笔古碑帖的硬笔临摹字贴(只练硬笔的话)。如楷体可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代表碑帖,具体看你自己的喜好。因为古碑帖是现代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的根源,并且是积累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代表了书法的最高水准。想要真正入门,当然是先学古碑帖开始。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当然如果只是想日常写字好看点,选自己喜欢的名家硬笔字帖就可以了,如钱沛云、田英章的硬笔楷书、行书字帖,随心所欲,个人建议钱沛云,楷书和行书都比较有灵性。不管练古碑帖还是硬笔帖,最好是辅助一些相关教学视频或名家临摹视频,因为视频可以直观的让你看到书写者的运笔过程,加深理解,强化你的记忆,事半功倍。练字只是形成一种正确的,更好的书写习惯而已,所以练字的诀窍在于:及时检验书写的问题、不足,及时更正,用意识控制手指、肌肉,从而控制笔,按正确的书写习惯(字贴的字)不断练习,循序渐进,直到意识、肌肉已经形成记忆习惯,方能入门。练习过程是:

1、由浅到深:从基本笔画部首到间架结构到词句到篇章;

2、由简到繁:从笔画少的易写的字到笔画多的难写的字;

3、由易到难:从楷书、隶书到行书、草书;

4、由专到博:先练一家,出帖小成后再练其它几家,再入帖至大成,再出帖练百家方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

二年级小女孩的字写成这样,需要怎么练习?

二年级把字写成这样很不错了,看得出这孩子是有一定写字的基础。

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就把字写的这么好。确实是难能可贵了,从这几幅字可以看出来孩子对写字有一定天赋的,以后多加练习,从写字发展成书法是很有可能的。

孩子练习写字要从基础开始,不要急于求成。

目前来看所有的在校学生学习任务都很重,也许没有时间练习写字。那就只能在课外时间练习,练习写字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定要给孩子多鼓励,主动帮助她端正学习态度。现在上小学二年级,相对来讲学习任务不是特别重,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是比较强的时期。所以要抓紧这段时间加强对孩子的辅导,在课外时间让她练习临帖。说实话临谁的贴都不要紧,只要是能够给孩子打好基础的字帖就够了。现在这个时期任务就是要打好基础,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练习到什么程度。

练习写字或者是学习书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以书法家的标准去练习的。

从孩子这几幅字中看得出来孩子在练字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这也是孩子的一个特长。一定要加强培养,不要放弃了。很多人在练字之初,没有毅力坚持下去,但从你这个孩子的字可以分析出来,孩子对练习写字应该是很有兴趣的。其实我们练字的初衷并不是想要成为书法家,只是要把自己的字写的漂亮一些。孩子写字的兴趣需要培养,不要着急。练字的路还很长,没有浓厚的兴趣难以坚持到最后。

所以注重培养兴趣比加强练习重要。

想练硬笔书法,刚开始用什么字帖好?

因为古代书法家都用毛笔写字,因而没有硬笔书法字帖。现当代有很多书法家继承了古代大师之精髓,如田英章、卢中南、谢非墨、骆恒光、吴玉生等,他们很多人都有硬笔字帖行世。

对初学者来说,临帖是一个很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在选帖的基础上,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建议先练楷书,再练行楷。

隶书主攻哪个碑帖好?

您好!我是海悠阁主人,很高兴回答您的“隶书主攻哪个碑帖好?”这个问题!

您说您初学书法才三个月左右,能临到这种程度,挺好的了。

不过您临的这三个碑,都不太适合初学隶书临摹。初学既不适合临曹全碑、张迁碑,也不适合临礼器碑。我建议您先临《乙瑛碑》。

等通过临摹《乙瑛碑》,初步掌握了隶书的基本写法后,再根据自己的性情和喜好选择一本主攻帖。到时候看看您是喜欢《史晨碑》、《礼器碑》等工稳端庄一类的碑,还是喜欢《张迁碑》《西狭颂》等方劲古朴一类的,或者是喜欢《曹全碑》、《孔宙碑》等秀丽飘逸一类的……

《乙瑛碑》

初学隶书不太适合临《曹全碑》和《张迁碑》的原因呢我在另一篇回答里已经回答过。

《曹全碑》过于秀美,初学者最好不学风格太明显的碑帖,容易形成习气,写得俗气浮滑;《张迁碑》属于古拙一类的隶书,风格也是太强烈,初学者很难把握,通篇以方笔为主,很容易写得刀劈斧凿的,笔法难求。详情请移步了解哈,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初学书法,隶书选《曹全碑》还是《张迁碑》?

《曹全碑》

《张迁碑》

我再补充说明一下,初学隶书为什么也不适合临《礼器碑》。

《礼器碑》立于东汉永寿二年(156年),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名《鲁相韩敕复颜氏繇发碑》、《韩明府孔子庙碑》、《韩敕碑》、《修孔庙器表》等。现存于山东省曲阜博物馆。

碑高二百三十四厘米,宽一百零五厘米。碑阳十六行,每行三十六字。碑阴三列,每列十七行,左侧三列,每列四行;右侧四列,每列四行。碑文记载韩敕修造孔庙、制造礼器的事迹,碑阴及两侧刻着当时立碑吏民所捐钱数。

《礼器碑》字口清晰,锋芒毕露,而且潇洒飘逸,纵横跌宕,瘦劲如铁,变化若龙,称得上隶书中的奇葩,所以历来备受书家的好评。

《礼器碑》

明郭宗昌《金石史》称赞《礼器碑》∶

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

清杨守敬也称赞说∶

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也;《君景》、《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

可见,如此潇洒飘逸,纵横跌宕,瘦劲如铁,变化若龙的《礼器碑》,既以性情取胜,又以行质取胜,难度很大,并不适合初学。

专的字帖 隶书主攻哪个碑帖好?

建议您先临《乙瑛碑》。

我在之前答过的初学书法,隶书选《曹全碑》还是《张迁碑》?的回答中说这样总结过过《乙瑛碑》的特点:结体方整、法度严谨、骨rou停匀、用笔方圆兼备,平正秀逸、富素朴的意趣;《乙瑛碑》结体规范,碑文里面几乎没有俗体字和通假字。《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走横式。

清代方朔《枕经金石跋》里曾经说:

(乙瑛)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您如果临摹《乙瑛碑》的话,可以参考一下名家临摹的。何绍基、吴让之、林散之、沈尹默等这些著名书法家都临摹过《乙瑛碑》。

何绍基临摹的《乙瑛碑》

吴让之临摹的《乙瑛碑》

另外,看了您临摹的这几个隶书的碑帖,我给您3点临摹隶书的建议,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1、多锤炼点画的质量。隶书重涩行,点画要有内涵,不浮滑,不只要重视起笔和收笔,还需求中实。林散之先生评论现代人的书法时说过: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浮、滑。

这些弊病我们都要想办法避免。

林先生还说过年轻人学书法,“首先是方法要对,方向要对”,即使开始字写得不好,那只是功夫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会提高的。

林散之临摹的《乙瑛碑》

02多研究研究笔势。

蔡邕《九势》中云: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想起这句话我顺便说一句,您的很多起笔都有问题,没有藏住。

有形必有势,先用陆俨少先生的话理解笔势的话比较简单:第2笔跟上第1笔,第3笔跟上第2笔。通过训练,可以写出笔断意连的感觉,因形赋势,再因势赋形,写出大小、轻重、缓急的变化,即写出力量感、运动感以及节奏感来……

您现在临的很多点画有各自为政的感觉,结构有一些也是散的。

沈尹默临摹的《乙瑛碑》

03最好研究一下所临的碑帖的内容,看看碑帖中讲的是什么意思,认识帖中的字是最基本的,否则就是照葫芦画瓢而已。

比如您临的《礼器碑》中的“漢”字,右边是一个“波”,您却给临断开了。我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字,才分得清哪些是字的笔画,哪些是碑帖漫漶的地方了哈。

提问书友临摹的《礼器碑》

当把《乙瑛碑》临到一定的阶段,掌握了隶书的基本写法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情和喜好,选择一个“来电”的碑帖。就像寻找另一半一样,看着真喜欢、有感觉才行。

结语:您临的《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这三个碑都不太适合初学隶书临摹,建议您先临摹骨rou停匀、法度严谨的《乙瑛碑》,等掌握了隶书的基本写法以后,再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隶书碑帖主攻不迟。

如果您喜欢工稳端庄一类的,可以选择《史晨碑》、《礼器碑》等碑;如果喜欢方劲古朴一类的,可以选择《张迁碑》《西狭颂》等;或者喜欢秀丽飘逸一类的,可以选择《曹全碑》、《孔宙碑》等……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