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上字帖?曹全碑全文有多少个字?

曹全碑隶书字帖米字格中的宅字怎么写?

没有找到曹全碑中有关[宅]字的写法。

现提供历代名家名帖的写法,其大致写法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如图所示:

曹全碑上字帖?曹全碑全文有多少个字?

曹全碑全文有多少个字?

全文849字。

曹全碑,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现代谁临《曹全碑》最好?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撇开现代不说,就说当代吧,临《曹全碑》最好的当数张继和刘文华啦!他们不但临的形似,而且颇有神韵。刘文华还专门出版了一本《文华临汉碑》,书名由沈鹏题,这本书就是刘文华临的《曹全碑》。

上图为答主梁正多年前临的《曹全碑》选字

张继老师临的《曹全碑》堪称一绝!可以说是无人可比。如果大家看过张继老师的隶书教学视频,就知道他有多厉害了。

张继临《曹全碑》的速度极快,下笔稳!准!狠!这就是张继老师的老道和高明之处。学书法,善悟之人就是这样,而有智慧的人更是这样!

上图为张继老师的书法作品

总之,张继和刘文华二位老师都是当今临摹《曹全碑》的高手!但是,我还是主张初学者先临原碑,而不主张临摹张继和刘文华临摹的《曹全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二位的临帖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加入了自己的个性。他们二位临摹的《曹全碑》,我们可以参考和学习。临帖,主要是学原帖的笔意。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隶书入门是临《曹全碑》还是临《史晨碑》?为何?

《曹全碑》和《史晨碑》都是经典汉隶,一般认为,初学者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不过,我认为,先学《曹全碑》似乎更好。

不管学习何种书体,都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所临碑帖。

比如楷书,处世谨慎的人可学欧楷,待人宽厚的人可学颜体。

而对隶书,遵章守纪者可临《史晨碑》,因《史晨》《乙瑛》《华山》一类汉隶法度严谨,尤其是《史晨》,作为“庙堂三巨制”之一,可以说是隶书中的“九成宫”,是汉隶是极则,一笔一画极为讲究,入门相对较难。

而追求完美者则可临《曹全碑》,因《曹全》《礼器》一类汉隶秀美飘逸,加上其蚕头燕尾尤其突出,学习起来轻松灵活,能正好地理解汉隶之妙,入门相对容易。

不论是《曹全碑》还是《史晨碑》,学习时一定要掌握其字形特征。

一是字形扁方。隶书从篆书演变而来,篆书字形长方,但隶书与之相反,横向发展,扁而方。

二是主笔突出。汉隶中,往往把撇捺作为主笔加以突出,调节重心,美化字形。这既是汉隶的主要特征,也是与篆书、楷书的主要区别之一。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自学《曹全碑》2年多,想问继续学习《曹全碑》还是换其它字帖?

我们全面的看隶书的话,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两个高峰时期,即汉代隶书和清代隶书。汉隶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品目繁多,风格多样的碑。大致上可以看到方笔为主的《张迁碑》、《衡方碑》一类,以圆笔为要的《石门颂》、《曹全碑》一类,还有方圆结合很好的《礼器碑》、《华山碑》等,可以说各具风采。清隶大家所见的多是以贴为主,其间大家云集,异彩纷呈。清初金农、郑板桥、高凤翰在取法汉碑的基础上,将篆隶笔法、使隶书更现古拙浑厚。乾嘉时期邓石如是篆隶笔法的正宗,在严守汉隶笔法、结体的时候,开始追求“写”而不是“摹”。稍晚伊秉绶写的隶书,已不斤斤于形似,而是在对汉隶笔法的掌握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改造、有意识的延伸,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面目,雄强博大具庙堂之相,令我最为敬服。其后的道何绍基、杨沂孙等人,对清初以来篆隶笔法进行总结后,篆隶技法娴熟运用而碑帖融合了。

所以从隶书的沿革来看,应当是先入碑再出碑,继而入贴出贴。曹全碑代表了汉隶中一种风格,在线条流转和结体上我们看到你己有了很不错的造诣,如果在隶书上要更进一步,可以入手张迁碑、衡方碑之类,渗以雄强之风。其实碑有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无法看到运笔着墨的方式,需要自己去体悟想像,所以我建议学贴,前辈名家展示在法贴上的书写痕迹更利于我们的入手和进步!

个人非常推崇伊秉绶,他早时尽临各碑取其精髓,形成古拙开张之态,又融颜体挺拔、端方、正直,抛弃“蚕头燕尾”,抛弃一波三折,变为沉着平直、收笔含蓄,笔法极简,保留了篆书中段的用笔,横平竖直和带弧度的撇捺,把点当着一个独特的笔画处理,起到了极具装饰效果的作用。有时,他把短横,短竖、短撇、短捺都当着点处理,有时他又把点写成一个个圆点,妙趣横生。在字形结构上,取方正饱满,中宫疏朗,笔画向四周扩张,张力十足。公认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真大家也,向您推荐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