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帖洇墨 用水写字帖练字好不好?

admin 练字纸张 2023-05-17 0 练字帖洇墨 用水写字帖练字好不好?

本文目录

  1. 平常写毛笔字,用墨需兑水吗?
  2. 用中性笔练字可以吗?
  3. 什么是书法的墨法?
  4. 用水写字帖练字好不好?
  5. 在宣纸上写毛笔字时,怎样才能不洇墨呢?有哪些技巧呢?

平常写毛笔字,用墨需兑水吗?

当前市面上好一点的墨汁,例如一得阁、红星、敏楠式等墨汁,书写时候都是需要兑水的,不然会把笔锋胶住,写不开。当然也会有直接可以写的不用兑水的墨汁,不过很少,也不是主流。

墨汁为什么要生产成这样?生产直接可以书写的墨汁不更好吗?回答是不好!我曾琢磨过这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交流。

1、墨汁原浆兑水才能写出墨色丰富的线条

创作书法作品,或者画画,墨法是一门功夫。熟话说“墨色有五彩”,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和书法用墨的奇妙处。清代大书法家王铎还发明了一种涨墨法。好的书画作品都能体现丰富的墨色变化,这都依赖墨汁原浆与水的巧妙应用。

2、书香墨韵——墨汁兑水的使用技巧分享

具体到使用过程中,通常有几种技巧:(1)先将水墨调匀,直到浓淡适合书写为止,这种办法适合初学者,也适用写楷书等一类墨色变化不大的作品;(2)先蘸水再蘸墨,写出来的字具有浓淡变化;(3)先蘸墨再蘸水,容易写出“棉里裹铁”等线条;(4)宿墨蘸水,可以写出涨墨的效果。总之,通过水墨交融,可以创造出变化丰富的艺术线条,更好地表现书香墨韵。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欢迎书法同道关注“麓风轩”,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用中性笔练字可以吗?

不用纠结这个问题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不管用什么笔,其核心是练字,说白了就是把字写好看,练字练的是写字技术,我建议你选择平时喜欢用的笔,拿着顺手,写的顺手的笔用来练字,把字练好了,换个笔无非就是适应一下笔性,拥有了写一手好字的能力,用什么笔(硬笔)都能写好看。我一直用铅笔练字,可以看下效果。铅笔也是一个很好的练字工具。

什么是书法的墨法?

墨法顾名思义,当然是用墨的方法。用墨的方法非常复杂,对墨的表现效果的影响因素也很多,难以把握,所以墨法是书法实践中一个非常难学的高级技法。

在书法史上,把墨法用的非常纯熟的书法家很少。对墨法有详尽论述的理论文章也很少。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玄奥,亟待研究总结的神秘领域。

书法实践中墨或涉及几个方面:(个人经验,只供参考)1,磨墨:磨墨宜熟,即把墨汁墨得尽量浓些。但浓墨不加调理,直接上笔书写,效果就成了黑光亮的馆阁体,笔触效果非常死板。所以蘸浓墨后要再蘸水方宜笔活泛些。2,墨汁:如果买商品墨汁,一定要注意墨汁的含胶量,如果偏稀,可以在砚台上继续磨熟;如果含胶量比较大,可以调一些水也可以放置一段时间,把上面凝结的一层胶膜揭去,再调水使用。3,与水的关系:这是最复杂的部分,大致有几种用法:干笔蘸浓墨宜少,惜墨如金,不加水,出枯笔焦墨的效果。先蘸水再蘸墨,子越写越谈。先蘸墨再蘸水,则笔活。水墨相混,但不调匀,或有不可控浸渍趣味。

从笔根、笔肚到笔尖分别蘸淡墨和浓墨,分色层次多,绘画常用。

4,与纸的关系: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可用焦墨。5,与笔法的关系:使用中锋时要用力缓沉、深厚,笔画细而圆,有立体感。墨淡而笔干,反而显笔,一片浑茫,却有润泽之感。写大字宜泼墨如渖,否则笔力难济。

6,与时间的关系:新墨显渍,宿墨隐渍。

怀素、王铎、林散之的书法作品中皆有用墨的妙处呈现,只是语言很难阐明其奥,有心尝试者可对照法贴,手试心摹,定然会有收获。

用水写字帖练字好不好?

不好!

书法是毛笔在宣纸上写岀来的字,由毛笔和宣纸组成,毛笔是软的,宣低容易洇墨,只有练到得心应手,才能成为合格的书法。

而水写字帖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在水写字帖上写的再好,一应用到宣纸上,就不行了。

所以,水写字帖练不岀好字!

在宣纸上写毛笔字时,怎样才能不洇墨呢?有哪些技巧呢?

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纸一般来说就是特指的宣纸,为什么呢?因为在所有的书写纸中,宣纸是最适合用来写字的,尤其是生宣,宣纸的绵密细致搭配墨水的晕染会使书法作品焕发不一样的神采,因此,写字一般都用宣纸写字。

“在宣纸上写字,怎样才能不洇墨呢?”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一些问题,因为只要是在宣纸上写字就一定会洇墨的,并且一定程度上来说,书法的精妙与否,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墨水的晕染而得来的,因此,书家在写字时,需要宣纸的这种晕染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纸墨相发才能达到书写的最佳效果】

所以,用宣纸写字是必然会洇墨的,因为一笔下去,笔画就是靠着墨水在宣纸上渗化开来而形成的,问题在于如何巧妙地进行把握,使得洇墨程度恰到好处,而不至于洇墨太厉害,影响了整体的效果,这才是应该注重并解决的问题,而在宣纸上写字不使之洇墨太厉害则确实是有一些小技巧的。

一,要想宣纸洇墨程度恰到好处,第一个技巧是水墨调配适度

我们知道,写字很重要的一个功课就是调和水墨,这是一门学问,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加以把握,并且因为各人的使用和书写情况不同,所以对于水墨的调配也不尽相同。

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加了水才会洇墨很厉害,于是觉得不加水总不会洇墨了吧!其实不然,用纯墨水直接写字,也会洇得很厉害,因为墨水太浓了,反之墨水太稀了也不好,所以关键在于对于水和墨比例的把握。

【图为洇墨的宣纸近距离图片,需要明确的是,用宣纸写字必然会洇墨,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能恰到好处地控制洇墨,让洇墨成为表现书法美感的一种技巧】

例如常见的一得阁墨汁,就要加所倒墨水的四分之一的水,这样才能达到水墨调配适度,书写起来效果也就更好,再比如红星墨水可能就不需要加水,或者只能加少许的水。

如果对于这个量把握不准,那么还有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在书写前,用同样的宣纸先试写一下,如果洇墨太厉害就再加一点墨,如果感觉行笔滞涩就再加一点水,如此反复试验,以保证在正式书写时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二,要想宣纸洇墨程度恰到好处,书写速度一定要提高

前面我们说了,也是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用宣纸写字是一定要洇墨的,因为书法的笔画需要通过宣纸和墨水的渗化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整个字才会显得更加立体饱满,只是洇墨的程度在于书写者的把控,前面我们说了一个小技巧就是加水加墨的比例要适当,以及可以反复试写和试验,以保证墨和水达到最佳的可轻松把控的程度。

除了调节墨和水这两种书写原料之外,还有一个技巧就是要加快书写速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画一条长线,你慢慢地画或许不一定能画直,而如果你快速画过去,可能一下子就画直了,这就是速度决定的,用宣纸写字也是这个道理,你书写速度慢了,墨水凝聚,水和墨过多并且因为速度慢而做长时间的停留,自然就会洇墨很厉害,这是必然的,这是谁写字都会遇到的问题。

技巧的把控关键在于对于书写速度的把握,记得田英章老师曾经就讲过这个问题,很多学员问他写字用什么纸,田英章老师说是宣纸,学生又问说那怎么看你写字不洇墨,而我写字则洇得很厉害呢?我们甚至使用的是同样的笔纸墨,田英章老师回答说这就是行笔快慢的问题。

【提高书写速度,洇墨自然能均匀渗透化,达到理想效果】

诚然是这个问题,因为田英章老师写了几十年了,功力深厚,写起字来胸有成竹,下笔自然快速,书写笔画不犹豫,没有过多地停留,所以洇墨恰到好处,笔画的质量自然也就比较好,例如你写一个长竖,人家田英章老师写长竖直接一笔拉下去,而你写长竖则哆哆嗦嗦,犹犹豫豫,试想,怎样不洇墨呢?或者说是你给了洇墨足够的机会,当然洇墨很厉害了!

所以,这里面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功底深厚与否的问题,还有一个关键的技巧就是对于书写速度的娴熟把握,把握得当,墨水自然会渗化均匀,笔画的质量和质感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要想洇墨恰到好处,辅助工作也要做好

在写字的时候,要想洇墨程度恰到好处,不至于使字无法成型还有一个技巧是做好辅助工作,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种。

(1)宣纸下面垫一块毛毡,很多人以为垫毛毡就是为了书写柔软一些,其实这并不是毛毡的主要作用,垫毛毡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控制宣纸的洇墨,为什么呢?因为墨里面一般加了水,水是导致洇墨过甚的主要因素,而毛毡的主要作用就是吸水,一笔下去把多余的水分吸收,使得笔画能够快速成型,不至于无限制地洇湿下去,所以我们看写字多了,毛毡也会沾满了墨水,其实这并不是故意沾上去的,而是毛毡吸收了墨水里面的水,所以毛毡的作用是很大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些光滑的材料来代替毛毡,特别是一些塑料垫子,因为它不吸水,而水又会渗透到这些垫子上,导致的结果就是会反洇到宣纸上,宣纸上就会出现很多墨点子,影响书写效果和美观程度,因此,善于使用毛毡也是控制宣纸洇墨的一个小技巧,千万不能忽视了毛毡的作用。

练字帖洇墨 用水写字帖练字好不好?

(2)准备一张废弃的宣纸吸附掉多余的墨水,这也是一个写字时防止洇墨过甚的一个技巧,也是书家在写字是常用的方法,例如写大字时,由于笔比较大,饱蘸浓墨一笔下去,墨水留存在纸面上还有很多,笔画的墨水已经饱满了,而这些多余的墨水就会慢慢洇化,向四周散开,不一会儿就会破坏了原来笔画的形态,甚至会形成一个个墨疙瘩,十分影响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观感,也会导致作品的失败!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另外准备一张纸,在看到墨水留存过多的情况下,用纸张盖在所写的笔画上,用手一拍吸附掉多余的墨水,使笔画快速成型,这样就能避免墨水在宣纸上大面积的洇湿,可以说这是一种常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小技巧。

由此看出,写字是一个精细活,每一个方面都有很多小技巧,我们不仅要学习一些解决常见问题的小技巧,而且还要学会自己摸索总结出一些小技巧,这样写起字来才会游刃有余,很多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感谢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共同探讨!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