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字帖楷书入门练字视频 楷体钢笔入门基本笔画?

本文目录

  1. 楷体钢笔入门基本笔画?
  2. 练习毛笔字选谁的字帖临摹好?
  3. 刚开始练字,楷书选谁的字帖比较好呢?是田英章还是卢中南呢?
  4. 毛笔书法初学应该从哪里开始?
  5. 书法高手是怎样写楷书的?

楷体钢笔入门基本笔画?

1包括横、竖、撇、捺和点五种。2横是指从左到右的直线,竖是指从上到下的直线,撇是指从左上到右下的斜线,捺是指从左下到右上的斜线,点是指一个小圆点。这些基本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础。3在练习这些基本笔画时,可以先在纸上画出字体的基本结构,然后按照笔画顺序一个一个练习,不断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同时还要注意笔画的轻重、粗细和速度等方面的技巧。经过一定的练习,就能够写出漂亮的楷体钢笔字了。

练习毛笔字选谁的字帖临摹好?

这也是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很多人说开始学书法,历史上那么多的名家不知该选谁的,比较苦恼。

这里根据本人的一点点的心得体会说一下吧,

首先从隶书入手,碑拓或者历史上著名隶书大家的墨迹本都可以(最好不要临摹现代人的)。因为隶书相对于其他书体来说更容易上手一些,见效快,这样就能进一步激发学书者的兴趣和信心。学书法本来就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选狂草,连很多草书符号和字都认不全,一段时间无成效对学书者心理打击很大。

这里也推荐几本隶书,《曹全碑》、《张迁碑》或者的,清代的几个隶书大家,如尹秉绶,姚元之,桂馥的都可以。

刚开始练字,楷书选谁的字帖比较好呢?是田英章还是卢中南呢?

必须学欧柳颜赵古字帖等,

不可学习民国及以后当今人的字帖,因为时代太近,与我们同一时代,用笔习惯相同,这相当于吃当代人别人嚼爵后的食物,没有了营养,营养进了别人肚里。包括卢中南的字帖,卢中南的字虽然属于传统欧楷,但较古代传统欧楷水平有一定差距,

毛笔字帖楷书入门练字视频 楷体钢笔入门基本笔画?

更别提田楷,因为,田楷完全脱离传统毛笔字写字用笔方法习惯,写出来的楷书相比真正欧楷没有相似之处。

毛笔书法初学应该从哪里开始?

谢邀回答!初学书法时首先临摹欧楷、颜楷和柳楷,熟练掌握了楷书点画八体,基于“永”字能力所及的自然规律,多下苦功夫,得心应手,手摹心灵,写起来挥洒自如,擅长了好楷书。楷书点画、笔势、笔意重要的基础理论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其他隶书、行书、草书都不会擅长。比如造房基础设施就是砖头板、砖头柱及钢材结构,如果这样的基础设施未能打好,房屋建造起来就是豆腐渣工程建设!

书法高手是怎样写楷书的?

写楷书最忌讳什么呢?不是写的不整齐,不是写的不工整,而是最忌讳写的太板滞。馆阁体可以说是非常标准的楷书,可为何不招待见呢?就是太呆板,缺少变化,缺少灵动。

书法高手写楷书会有节奏感和动感

这两天在看启功先生临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就很受启发。启功先生的很多楷书,用笔多少都带有行书的笔意,点画之间有着非常强烈的呼应关系,有的是虚连、有的是笔断意连。这种用笔我们在赵孟頫的楷书当中也发现存在着,他们强化了这种用笔。

而一般人写楷书为何容易写的板滞呢,因为我们初学书法大多数学的是唐代的碑版楷书,碑版楷书因为是经过刻刀的二次加工,因此很多毛笔用笔的细节会损失。很多人临摹唐楷就很容易陷入这种一笔一画的楷书当中,笔画之间缺少联系,给人的感觉就容易板滞。

启功先生的楷书,在临摹的时候就“透过刀锋看笔锋”,放弃了单纯地追求形似,更加注重书写时候的笔势,不被古人点画形态所囿,行笔非常的流畅,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这样写出来的楷书,就会有一种“动感”,能体会到书写时行笔的“节奏感”。

赵孟頫《妙严寺记》

书法高手写楷书平正之中见险绝

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初学书法者但求平正,高手是能险绝,但复归平正,也就是于平正之中见险绝。在这一点上,那些书法大家们都是高手。

例如上边的这个“致”,我们平常看到的印刷体就是紫色的那个“致”,规规矩矩的。而再看看柳公权、欧阳询和赵孟頫这三大高手的写法,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扛肩非常的大,而且三人似乎是说好的一样,扛肩的角度几乎一致。

而在左右两部分的处理上又各具特点,柳楷的“致”左右偏旁上边互相依靠,下半部互相分开。而欧阳询和赵孟頫的处理则是,上半部互相向外,给人一种很有力量感的张力,而下半部则向内靠紧。

欧阳询《九成宫》当中的这个“壹”字,上边的“土”感觉是靠左的,上半部分看起来摇摇欲坠,下边的“豆”开始一笔一笔往右扁,最后一笔长横,非常的有张力,一下就把这种危险的局势给扳了回来。

综合来说,书法高手写的楷书,在用笔上追求自然书写,给人一种“动感”和“节奏感”,笔断意连。在结字上追求平正之中见险绝。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