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即之榜书字帖,古代姓张书法家?

admin 练字文笔 2023-05-26 0 张即之榜书字帖古代姓张书法家?

本文目录

  1. 如何写好画字行书?
  2. 古代姓张书法家?
  3. “岁”字怎样写好看?
  4. 南宋书法家张即之基于传统技法的创新是否成功?
  5. 学习书法,为何一定要读碑帖?

如何写好画字行书?

对于米老怪米芾,我们确实不得不佩服,光一个“画”字就写出了多种变化,且一个与一个妖娆,不信你看:

作为“宋四家”的“带头大哥”,苏轼苏东坡的“画”字同样写的变化丰富:

与赵孟頫同时代的鲜于枢,一个“画”字写出了他何以能与赵孟頫并成一时瑜亮:

明末清初的王铎是狂放的,一度连怀素、张旭也不放在眼中,但他的“画”字,相比鲜于枢,似乎少了秋风烈马的韵味,反而多了“画字”“描字”的感觉:

徐渭的一生是个悲剧,但他又是一位天才,他的“画”字之奔放,无论如何不会与自砸睾丸的疯子联系在一起:

最后,以书圣王羲之的草书来收尾吧: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古代姓张书法家?

张即之(1186—1263年),宋代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

张即之榜书字帖,古代姓张书法家?

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

“岁”字怎样写好看?

写字好不好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不对称中打稳重心,也就是所谓的“险中求正”,这方面,欧阳询是高手,他善于制造“险情”,却又用关键一笔将重心扳正。

回到题目,“岁”字是书法作品中的常用字,落款时常书“岁次……”。不同书法家的“岁”艺术效果不同。

汉代名碑《曹全碑》中的“岁”,圆润细腻,恰似襁褓中的婴儿,充满活力与弹性,满满的胶原蛋白。

而王羲之《黄庭经》中的“岁”,又如开蒙童稚,举手投足之间,已见规范。

魏碑之“岁”,却又如十五、六岁之少年,心比天高,一心想要冲破囚笼,仗剑走江湖,充满着叛逆与桀骜。

柳公权的“岁”,则出入职场之青年,学业已成,职业素养初识,一身职业装,一颗凌云志。

米芾的“岁”,则显出职场高手之风范,春风得意马蹄疾,左右逢源,左右开弓,左拥右抱……哈哈,你看这个“岁”字,像不像一位正在张弓搭箭的射手?

再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岁”,则如一位三十余岁、事业有成、轻摇折扇的江南公子,风流潇洒,引得无数美女竞回眸!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岁”,则是一位稳重老者,历经沧桑之后,复归平静矣。

最喜欢王铎的“岁”,风姿妖娆,如迎风起舞的美女,又似杀气逼人的剑客。

上面这些“岁”字,你喜欢哪一个?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南宋书法家张即之基于传统技法的创新是否成功?

谢谢你的提问。张即之是晚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后裔,他的父亲也是书法家,自己又勤于墨池临习唐宋诸家,尤其精于颜真卿法体,再加上对米芾的倾心,可谓传统功夫相当深厚了。

可能我们不太了解南宋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所以,对于张即之书法的绘画性,了解甚少。

张即之如果没有从绘画借鉴灵感,至少也是把绘画的精神带到书法创造之中了,所以,我们明显感到他的书法非常接近现代书法的气韵。

例图,点画变化非常分明。一个字里面,轻重变化反差很大。

用墨枯润杂糅,往往笔飞墨舞,忽连忽断,而气韵不失。真如万岁古藤,秋风春雨横流。

我就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张即之书写的杜甫诗《题韦偃双松图》,是晚年的书法力作。荡气回肠的气韵,骨法用笔的绘画性,非常有革新的代表性。

首先,杜甫这首诗,是赞美著名画家韦偃画松树的一首诗。杜甫称赞其“天下几人画古松,陈宏已老韦偃少”。

其中还有描绘画家韦偃用笔用墨的诗句,称赞画家用笔“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张即之的书法,完全是用书法艺术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了。再现了杜甫的诗歌精神和画家韦偃的用笔用墨。

所以,这件书法作品,足以媲美米芾的《苕溪诗帖》了。

我们看,张即之在这件书法作品中,写意的笔法非常多,浓淡粗细笔画,运用的恰到好处,而功力非凡。

张即之在书法上的创新,给元代赵孟頫书画一体的美学旨趣,具有直接的影响。

这种有绘画美的用笔,可以说是张即之最成功的创新。宋代以前是没有这样“以画入书”的创作方法的。

学习书法,为何一定要读碑帖?

读帖的重要性由于三令五声被很多人重视,但临帖前的重要一步读帖,却被很多人忽视。拿来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几遍再说。若要问你,这本帖子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样的?能举出几个写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写下来吗?细节上又注意到了多少?

很少有人能够脱口而出。只临帖不读帖,实在是很大一批书法爱好者一个严重的问题。

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从上述这段话中,足见欧阳询读碑的仔细和认真。

“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宋·姜夔《续书谱》

“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宋·黄庭坚

'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传》

从实践上看,能不能认真读得进去帖,也是看一个学书者是否安下心来,是否真想学习书法的重要标志。临帖和读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是对书法学习的懈怠,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