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字帖楷书(绵是多音字吗?)

admin 练字模板 2023-05-31 0 绵字帖楷书(绵是多音字吗?)

颜真卿的楷书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141

收藏分享转发到头条复制链接微信微信扫码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举报善良与赤诚

2020年04月29日·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读博士

关注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唐代中期政治家、杰出的书法家,琅琊临沂人,颜师古五世从孙。开元二十二年(734)中进士,登甲科,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郡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颜真卿创立了“颜体”楷书,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从颜真卿的个人履历不难看出,他的楷书特点跟他的家庭出身、学识阅历、性格特征、为人处世、时代特征、社会变迁、仕途沉浮、军旅生涯等关系密切。

颜真卿是举世公认的继王羲之以后对中国书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代书法宗师,特别是他的楷书更是震古烁今、雄强豪迈,彻底改变了“二王”以来楷书的风格走向。“二王”的书风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风流妍美的特点,这种风格符合中国人一直推崇的中庸之道,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的无比推崇,终于使得王羲之的书法在书法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被尊为“书圣”。导致后世众多书法家都在他的书法王国里争珍取宝。初唐时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虽都是一代书法大师,但深究起来,也都是“二王”的忠实追随者,只有到了颜真卿才有了重大突破。颜真卿开始也是学习“二王”,但是强烈的创新意识、独特的军旅生涯,以及盛唐的国运背景,终于促使颜真卿对书法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光辉夺目彪炳千秋的颜体书法终于应运而生。像一切伟大的书法家一样,真卿的书法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多宝塔碑》代表了他中年时期的书法风格,此碑一方面透露出颜真卿扎实的书法功底,另一方面也隐约透露出他后期成熟书法样貌雏形,从这个角度看此碑可谓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如一个活标本一样,映现出颜真卿书法发展的年轮,这个时期他的书法语言就如初升的朝阳一样露出了曙光,颜真卿在特别注意重起重收,甚至不惜在起收处形成两个疙瘩以使得笔画显得苍劲老辣,这和欧阳询那种含而不露、绵中裹铁的行笔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起收痕迹明显的做法也启发了宋代的宋徽宗,他在书写自创的“瘦金书”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同时最富颜体特色的捺画蚕头燕尾、钩画回锋出尖在此碑当中都已经露出了雏形,这成为他创造力的集中体现。相对于晚期这两种笔画特点形成的程式化,在书写此碑时,颜真卿对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这种笔画的特点若有若无、若断若续,反而增加了几分朦胧的美感。如果说此碑当中颜真卿对笔画的探索还处于萌芽期的话,那么在结构上的发展与探索则基本上已经形成——初唐时期针对楷书所形成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原则规范着同时也束缚着后来一个一个书法家,颜真卿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此碑当中一举开创了疏朗开阔、雄浑厚重的结构特色。为达到这种效果,一方面横画细竖画粗,两竖并列时左边细右边粗,在这种强烈的粗细对比当中,整个字就具有了引人注目的节奏感,使得该字具有了动人的效果。一般一个书法家能在书法规范的某一方面做出一点小小的改进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颜真卿却在点画、结构以及气势等几个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改进,所以将他称之为是继王羲之以后另一位书法巨匠,可谓实至名归。

当然了颜真卿中期作品相对于晚期作品如《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赞》《自书告身》等而言,其笔画和结构乃至整体气势还是显得有些拘谨与稚嫩,但是在规矩严整方面却比晚期作品要强许多,也比晚期那种字形的变化好掌握,因此初学颜体首选《多宝塔碑》。

颜真卿晚期作品笔法特点与武术当中的太极拳有许多相通之处,就是圆浑博大、不露锋芒、不留破绽,以一股浩然之气贯穿始终——颜筋柳骨,颜体之“筋”就体现在此。笔法上借鉴了篆书笔法,但又不一味照搬篆书笔法,而是在融入多种技法以后,努力寻找自己笔画上的风格特点,以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的书体风貌,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探索是漫长的,而成就也是巨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颜真卿开创了楷书的崭新模式。笔画形态的创新带给人的是视觉上的陌生化美感,字形结构上的威武雄壮与雄浑博大体现出的是盛唐强盛的国力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颜真卿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妙化无痕地融入到自己书法的结构之中,颜真卿是他那个时代的代言者,他像一位勇猛的急先锋在书法拓展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踏平坎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又像一位目光深邃的穿透时空的智者清晰地看出书法发展方向,并身体力行最后终成大道。这种思想家和实干家双重身份的组合终于使得颜真卿站在书法的巅峰上“挥剑决浮云,虎视何雄哉”,其横扫千军傲视同侪的气魄与能力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的成功启示我们:在书法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每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只要不畏劳苦,勤奋学习孜孜以求,既要用手又要用心,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书法大树上结出丰硕的鲜果。

绵字帖楷书(绵是多音字吗?)

署名欧阳询的楷书兰亭记值得练吗?

看到那些说吉田本(碑未断本)完美的我笑了。吉田博光本根本就是对藤原茂本的粗暴挖改。除删除了卷首的“兰亭记”三字,还将破损文字以同本替换、修复的形式篡改。比较显见的有:1、“修禊事也”的“修”字系从“茂林修竹”中复制过来;2、“取诸怀抱”的“取”字系从“取舍万殊”中复制过来,而“诸”字的“言”字旁系从“虚诞”的“诞”中复制过来;3、“一室之内”的“一”字系从“一咏”中复制过来,“之”字系从“管弦之盛”中复制过来;4、“或固寄所托”中的“或”字系从“或取诸怀抱”中复制过来,“固”字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复制过来,且改动了原文的“因”字。5、“放浪形骸”的“形”字的“彡”系从“彭殇”的“彭”字复制而来。6、“死生亦大矣”的“死”字系从“一死生为虚诞”中复制过来。7、“世殊事异”的“事”字系从“修禊事也”中复制过来。还有一些破损笔画的修饰,不一而足。

简直一文不值,居然有人说完美!

缠绵是什么意思?

缠绵,汉语词语,拼音:chánmián基本解释:牢牢缠住,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指久病。等等牢牢缠住,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指久病。

缠绵日久不愈。

——《西游记》[moving;touching]∶委婉动人;婉转动人歌声缠绵[pester]∶说话纠缠不清不知宝玉口内还说些什么,只觉口齿缠绵,眼眉愈加饧涩。

——《红楼梦》[1]

绵是多音字吗?

不是多音字,绵是二声

绵远

[miányuǎn]

基本解释

绵远miányuǎn遥远;久远

详细解释

亦作“緜远”。久远。

《宋书·孝武帝纪》:“诸苑禁制绵远,有妨肄业。”宋范仲淹《上攻守二策状》:“岁月緜远,恐生他患。”梁启超《中国史叙论》第七节:“据此种学者所称,新旧两石刀期,其所经年代,最为绵远。”

祝枝山的草书怎么样?

朱枝山的草书怎么样?这个问题提得好!

书法的本质学问,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变‘’;用两个字形容,就是‘’比较‘’。

要回答这个问题,把祝枝山的草书和历代名家的草书作一比较,基本上就能得到相对公允的答案。

祝允明(1461-1527年)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曾任京兆应天府(今南京市)通叛,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代表人物。

祝枝山学书博采众长,于钟繇,二王,智永,李邕,张旭,怀素,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无人不学,无人不悉心研究,临摹前述诸名家,无不毕肖;蝇头小楷,擘窠大字,五体兼能,胜擅草书,既见其学之富,更见其功之深。

(祝枝山小楷扇面)

其草书突出的特点:

一,形式多变,前所未有

清王澍说‘’明书家林立,莫不千纸一同。惟祝京兆书法变化百出,不可端倪。余见京兆书以百数,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

祝枝山的草书作品,是历史上形式变化最为丰富者,前无古人。看他的作品,无一雷同,每作一纸,绝不重复。不重复古人,不重复自我,是一种高难,更是一种高境。

(祝枝山草书《曹植诗四首@白马篇》)

二,横向取势,古所未见

今草成熟于东晋,二王今草脱胎于简牍章草,《十七帖》内擫方折,贯以纵势,仅见字组,极少连绵;孙过庭《书谱》外拓圆转,仍以纵势,结构章法,率同二王。到張旭开一代新风,《古诗四帖》提按分明,顿挫强烈,结构始创横势开张,怀素在张旭的基础上,又变为圆转迭宕,激越飞扬,痛快淋漓,草臻极端。祝枝山既有张旭的横向取势,又有怀素的纵贯圆转,而章法上密而实的布局,青出于蓝,创立新局,又开先河。

(祝枝山草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点线对比,不让山谷

物极必反,黄庭坚(字山谷)草书一反颠张狂素的旧习,线条起伏不定,结构内紧外松,尤其是点线两极分化,长的特长,短的极短,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在强调各种对比关系所造成的形式美感上,有重大的创造性突破。祝枝山的代表作《赤壁赋》,表现出比黄庭坚更为夸张的点线组合,综合旭素之成,点画盘旋迸跳,穿插避让,疏密大小,相互照应,与凸显的长线的对比,让人感觉钟鼓齐鸣,丝竹并奏,犹如各种乐器的交响。

(祝枝山草书《前赤壁赋》)

四,二重复调,允为独创

祝允明书法内容在一体的两面同时展开。一面强调笔势,通过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的变化产生节奏;另一面强调体势,通过每个字的大小正侧,左右摇曳,穿插避就,顾盼呼应,组成复杂的空间关系。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视线不但循着笔势的绵延而上下浏览,同时也顺着体势的摆动而四面环顾,在体会复杂的组合关系时,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祝枝山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局部)

一孔之见,欢迎拍砖!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