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习字帖下载 硬笔十大最好楷书字帖?

本文目录

  1. 临摹楷书、隶书字帖,你最推荐哪本?
  2. 硬笔十大最好楷书字帖?
  3. 楷书练《颜勤礼碑》,行书选什么帖练好?
  4. 练习毛笔行书有什么好的字帖推荐?
  5. 古帖硬笔楷书字帖推荐?

临摹楷书、隶书字帖,你最推荐哪本?

谢谢悟空邀请!

这个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因为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初学者,建议临写曹全碑,它的特点是一波三折,蚕头燕尾,比较好入手。

我临写《曹全碑》一年多,还没掌握好要领,所以,写的不好,顺便发几个字,请大家指教。

硬笔十大最好楷书字帖?

一、田英章欧楷

楷书习字帖下载 硬笔十大最好楷书字帖?

田英章的硬笔和毛笔书法的特点可以用“秀、俗、板”三个字概括,他的硬笔书法沿续了“欧阳询”毛笔特点,俗称“田欧”,楷书字体端庄舒展、结构严谨、刚劲有力、优雅隽美、笔画遒劲、用笔老到、功力深厚。

但也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和网友认为田英章的字“过去呆板”,如果一开始学习“田楷”,终身很难摆脱这种习气,缺乏创新,书法艺术也会大大折扣,我也临摹田英章字帖多年,学习了很多“田欧”中字体间架结构的处理方法,受益匪浅,其实很多事情需要用正反两面的辩证法去看,如何吸取别人的长处,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只要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即可,不要去理会其他人如何评价。建议初学书法爱好者先从楷书练起,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以后,再学习行楷和行书,楷书我强烈推荐田英章硬笔书法字帖。

二、吴玉生行楷

吴玉生是中国硬笔书坛著名的书法名家之一,甚至被很多网友称硬笔行楷“第一人”,他的硬笔书法有规范、美观、流利、雅俗共赏、功底深厚且容易上手的特点,当我第一眼看到吴玉生的《硬笔行书红楼梦诗词》字帖时,非常震撼,犹如一个“绝世佳人”映入眼帘,简直美到极致,无法用语言形容。

吴玉生还潜心钻研书法教育十几年,成绩显著。被遴选为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写人,国家行楷手写体规范汉字样本字书写人,特别是《写字》课本大家都耳熟能详,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广大学生、书法爱好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如果想练习硬笔行楷,强烈推荐吴玉生硬笔行书字帖。

楷书练《颜勤礼碑》,行书选什么帖练好?

楷书练《颜勤礼碑》行书最好先学《祭侄季明稿》,坚持一大一小结合练习,相互促进,进步会很快的。练到一定程度。建议你再追二王,以取法乎上。为什么?我对此作了一番考究。

颜真卿的书法是源于二王一路。颜真卿的老师是张旭。张旭是陸彦远的外甥,陸彦远的父亲是书法大家陸柬之,陸彦远传父书法,以传张旭。陸柬之是书法初唐四杰之首虞世南的外甥,柬之少学舅氏,极有成就。虞世南学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智永临习家书三十年不下楼,作品《真草千字文》流传至今。

学习二王宜从《圣教序》学起。

练习毛笔行书有什么好的字帖推荐?

谢谢邀请!前一段时间回答过一个类似问题,再复制过来您看看,是否有帮助。

我认为自古以来,行草、行楷,包括行书最好的还是王羲之的字,无论古今书法家怎样创新,其实都没有跳出王羲之的规范,建议学习行草、行楷书优先选择“二王”体系的字帖。

一、王羲之的行书是当之无愧的行书之宗、天下第一,初学临摹应当首选。

行书应该是楷书和草书出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书体,行楷则是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楷书在在魏晋时期由隶书发生第二次隶变之后诞生的,这个时期正是王羲之书法最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王羲之的楷书、尤其是小楷达到了高峰,其行书也在草书和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兰亭序》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唐太宗李世民视国珍宝,死后还要带到墓中,他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的书圣地位。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是唐太宗推崇,他的楷书、行书、草书均被后世所临习,其书风遗韵一直延续到今天。

初学王羲之的行楷、行书和行草,建议从《圣教序》、《十七帖》和《兰亭序》入手学习,尤其是《圣教序》可以作为入门书帖。

二、同时学习“二王”体系的书法名家行书,可以取得相辅相成的功效。

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大家,不少是传承了他的书法风格的,在笔法、结构等方面同“王体”书法一脉相承。比如唐朝的欧阳询、元朝的赵孟頫等。

学习行楷书法,在学习王羲之的同时,兼学赵孟頫的书法也是不错的选择。赵体楷书本身就带有行书韵味,很多书家也称他的楷书为行楷。如果要学赵氏行书,他的“秋声赋”、“秋色赋”都很好,其他类似的墨迹书帖也很多,完全可以临摹学习。

古帖硬笔楷书字帖推荐?

灵飞经。

唐代《灵飞经》是著名的小楷法帖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小楷”,其字结体俊美,笔意潇洒。作者为钟绍京(659-746),字可大,唐代兴国人,系三国时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世孙。官至中书令,越国公。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