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法行书字帖?八副颜真卿行书集字对联欣赏,咋觉得颜体比《兰亭序》?

admin 练字技巧 2023-06-08 0

学习行书,是学王羲之,还是颜真卿,比较难选择,你怎么看?

世传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下第一,颜真卿《祭侄文稿》第下第二。估计提问者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才会提出是学王或者颜的问题。以下从几个方面作一些分柝以及给出建议。

一、书写状态:我们大多数人学习书法,是在心平气和,心无杂念的状态下进行的。如草圣张旭在醉醺醺的状态下龙飞凤舞才是一绝,但绝大多数人醉酒后不是沉沉欲睡,就是发酒疯,何来一绝?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常态下书写的书法比较正常,正面,与习书的状态相符合。

那么,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是在才子佳人饮酒作诗的状态下进行。拼的是酒量,拼的是文彩,谁也不服谁?是在比较任性放纵中一气呵成的,也是一绝,不可多得。

另外,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了记念被叛军斩首的侄子,处于悲愤之中,情绪激动,运笔如飞、此情此境不会考虑及讲究书法中的条条框框,只为感情的宣泄,此品也非多见的。

二、书法风格:

《兰亭序》整篇字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劲、疏密相间、布白巧妙。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

用笔使锋之妙,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之称谓。

《祭侄稿》其字点画密聚,形成一个块面;另外,其枯笔连擦数字,奔放不羁。整幅字虚实,轻重、缓急、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I草稿特有的【不拘小节】,和结体偏于松散,舍弃了起笔,收笔、转折、勾趯的规整,却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颜体稿书风格。

三、对后世的影响力:

《兰亭序》因受到唐太宗的大力推崇而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并且真迹倍葬于唐太宗坟墓,后人看到的都是临本。但是其影响力还是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代又一代书者,成就比较大的就有王献之,智永和尚、米芾、赵孟頫等筹。反观《祭侄稿》想必学的人也大有人在,但能传世的书家极少,可见,宗其为师,仍不被大众认可,影响力有限。

四、建议选择王行书:

通过以上的对比,建议以王羲之行书为临本,但《兰亭序》是非常态下的佳作,应选择王另一个字帖《圣教序》为佳。虽然《圣教序》是集王羲之的行字拼接而成,但因为是当时真迹直接摹写上石,比较接近原貌,又加上是经过精选的经典,因而被历代书家倍加推祟。

其书法高雅遒劲,笔法精到、笔势流畅、章节行云流水、章法严谨、气韵生动。是学习行书的极佳范本。

颜真卿书法行书字帖?八副颜真卿行书集字对联欣赏,咋觉得颜体比《兰亭序》?

颜真卿三表真迹的艺术价值高不高,可以学他来走颜体行书路子吗?

颜真卿三表真迹艺术价值很高,并作为学颜体的行书来练习,是非常好的。中锋用笔几乎笔笔到位,力透纸背,堆砂,屋漏痕等感觉都呈现出来了,其神韵美举世无双。学习此碑帖,难度还是极大的,不如先学习书法的法和书法的规律,而后再学三表真迹帖,再悟其理其道其法,而后得其神韵律美的艺术价值,较为现实,较为科学,较为有效学习方法。

颜真卿第二大行书代表作?

颜真卿祭侄文稿写于唐乾元元年,是他三稿中书写时间最早的一件作品,正是这件行草书草稿,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现在我们翻开任何一篇介绍颜真卿书法的文章都会看到颜的祭侄文稿,看到那天下第二行书的一致称赞。祭文俨然成为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最髙代表。

更有甚者,陈传席和郭子绪等先生撰文指出祭侄文稿不应排在兰亭序之后,它应该是名副其实的行书天下第一!

八副颜真卿行书集字对联欣赏,咋觉得颜体比《兰亭序》?

01

高位尚须闻过友

美名不废等身书

02

置身古人敢不勉

美利天下终无言

03

情文欲共尊彝古

志节应争日月光

04

画本纷披来野意

文辞古怪亦天真

05

校书长爱阶前月

品画微闻座右香

06

直谅喜来三径友

纵横富有百城书

07

真辅相才葵向日

大光明地月当门

08

知人其难九德贵

闻过则喜百世师

八副颜真卿行书集字对联,字体来源于《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看哪一对适合挂你书房?怎么小编突然觉得颜体行书比《兰亭序》还有味呢?

楷书练《颜勤礼碑》,行书选什么帖练好?

楷书练《颜勤礼碑》行书最好先学《祭侄季明稿》,坚持一大一小结合练习,相互促进,进步会很快的。练到一定程度。建议你再追二王,以取法乎上。为什么?我对此作了一番考究。

颜真卿的书法是源于二王一路。颜真卿的老师是张旭。张旭是陸彦远的外甥,陸彦远的父亲是书法大家陸柬之,陸彦远传父书法,以传张旭。陸柬之是书法初唐四杰之首虞世南的外甥,柬之少学舅氏,极有成就。虞世南学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智永临习家书三十年不下楼,作品《真草千字文》流传至今。

学习二王宜从《圣教序》学起。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