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练字字帖免费下载?练习硬笔,以前喜欢赵孟頫的字,现很喜欢米芾,该选谁的字帖?

本文目录

  1. 适合女生练习的硬笔行书字帖?
  2. 楷书有点基础后想练习行书可以吗?该如何练好行书?
  3. 练习硬笔,以前喜欢赵孟頫的字,现很喜欢米芾,该选谁的字帖?
  4. 四十多岁的人想写好字,该练什么字体?喜欢行书,直接练行吗,有哪些好的行书字帖值得推荐?
  5. 有哪些适合初学者的行书字帖?

适合女生练习的硬笔行书字帖?

刚买完,给你推荐

我买的是两本

这一本是练习笔画的,因为行书本身就比较自由潇洒,不像楷书那样工整,所以它的潇洒就很难学习,尤其是连笔的地方

笔画搭配字

笔画+字+词语+句子。

被这样的搭配吸引了,这样的搭配不会让人觉得特别无聊。

这是第二本,没有笔画的步骤,字很漂亮。看一下网友晒图??都是经过我精挑细选的。希望能帮到你。

附上店铺吧??

楷书有点基础后想练习行书可以吗?该如何练好行书?

我觉得还是把楷书写好了,再练行书比较好。楷书是打基础,如果没有楷书的基础,你不会控笔,不会顿笔,不知道什么是笔锋,不知道间架结构,那么你练行书见效果是很慢。正如我们在学会跑之前要先学会走路一样。??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写小字还可以,但如果写榜书基础没打好,很难写好作品。

练习硬笔,以前喜欢赵孟頫的字,现很喜欢米芾,该选谁的字帖?

不管你练软笔还是硬笔,都应该先练赵孟頫!

因为米芾的字个性太强,同时也是最难练的书法之一!所以对于硬笔书法来讲,先练赵孟頫最好,等你的赵孟頫有所感悟再练米芾会更好。

再有一点是,米芾的字粗细笔划对比比较强烈,即使是你能够把米芾的结构这得像模像样,但是缺少这种强烈的对比,你的米芾也将失色很多。

我不赞成用钢笔练米芾,除非,你练成赵孟頫,再能体会一些王羲之后,再去接触米芾还可以。不然,直接就练米芾,恐怕入歧途!

四十多岁的人想写好字,该练什么字体?喜欢行书,直接练行吗,有哪些好的行书字帖值得推荐?

四十不惑,四十岁的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很大,不容易啊。我今年也是四十多了,也是从这两年开始又重新开始捡起了书法,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如果是真心的想写好字,那么我觉得楷书是必须要过的一道关卡,就是早晚要学的一种书体。既然早晚要学,那不妨一开始就学也省了后事。

行书练字字帖免费下载?练习硬笔,以前喜欢赵孟頫的字,现很喜欢米芾,该选谁的字帖?

楷书要学的话无非就是四大家“欧、颜、柳、赵”,自己去看看喜欢谁的就去学谁的,如果很喜欢行书的话,不妨学学赵孟頫的楷书,日后也直接学他的行书就好。

《妙严寺记》

赵孟頫的楷书一生也发展了几个阶段,学习赵孟頫的楷书尽量学其中晚期的楷书,这里推荐《妙严寺记》《昆山淮云院记》《胆巴碑》等。赵孟頫的楷书是真正的翰牍书体,就是古人的日常手写楷书,而且他的字帖都是墨迹版的,这一点对于我们学书法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

《昆山淮云院记》

《胆巴碑》

墨迹版的书法字帖,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古人的用笔之法,了解古人写字时候的笔势、使转的原貌,所以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说过:“半生师笔不师刀”,就是这个道理。赵孟頫的楷书本身就带有行书的笔意、笔势,通过学习赵氏的楷书,为日后学习行书打下一个好基础。

学习赵孟頫的楷书以后,可以直接学习赵孟頫的行书,赵孟頫的行书字帖非常的多,这里推荐几本:《洛神赋》、《秋声赋》、《秋兴赋》、《前后赤壁赋》、《与山巨源绝交书》等等。有了一定的行书基础之后,再上溯魏晋,去学习二王的行书。

古人说:“书不入晋,终归野道。”至于为何学书法必须要学二王的字,我个人的理解是,二王的书法是一个很大的体系,这个体系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书体。就像是一个书法的孵化基地,通过学习二王的书法,最后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审美情趣或者是融合其它的一些书体,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另外就是,自己练书法有很多用笔自己很难悟到,如果有好的老师带自己最好,如果没有的话,请允许我做个广告,欢迎加入我的《嘉禾书社-书法交流圈子》,本圈子提供了众多名家书帖的视频教学,都是著名书法老师录制的高清教学,例如著名的台湾书法老师陈忠建,著名的书法家解小青、陈忠康、翁志飞等人的书法教学。本圈子就是为了助力自学书法的朋友们,为大家提供一个书法自学、交流的平台,欢迎您的加入。

我是翰墨今香,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有哪些适合初学者的行书字帖?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初学行书,选帖是注意两点:一是建议选择墨迹版本,墨迹版本容易看清楚运笔轨迹,更便于初学者临写;

二是建议选择风格较为平和的字体,风格平和则将来更容易转学或融入其他风格,若是一开始就学习奇崛的书风,一方面很难入手,另一方面也不容易转化。

因此,我认为初学行书可以临写赵孟頫、文徵明一类行书。至于说取法乎上,我认为可以放在下一步,等初学者具有一定基础以后,再深入晋唐,探寻源头也不迟。

附图为文徵明行书。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