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文章大全短文行书(行书练字口诀一年级下册?)

本文目录

  1. 无练字基础,想学行书,临谁的字帖比较好?
  2. 行书练字口诀一年级下册?
  3. 行书练字技巧及步骤?
  4. 行书练字的方法和技巧?
  5. 有人说楷书练《乐毅论》,那行书练什么,有何推荐?

无练字基础,想学行书,临谁的字帖比较好?

初学行书我来给你推荐一本字帖如何?

“怀仁集字圣教序”和王羲之“兰亭序”二帖结合临习,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怀仁集字圣教序”具有“楷书的形,行书的神”,故而,作为初学者更容易上手。为什么还要结合“兰亭序”呢?圣教序为碑帖,缺少入笔运笔和收笔的动作点,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能准确判断,“兰亭序”是墨迹本,能清楚地看到这些动作点。

具体如何临帖和选帖,也不可大意。

祝进步!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同道斧正为盼!

行书练字口诀一年级下册?

行书的口诀如下:

笔画

楷中有动,点画飘逸;

练字文章大全短文行书(行书练字口诀一年级下册?)

笔势连贯,起伏有状;

相互照应,行云流水;

横竖撇捺,活动有备。

字形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似楷非楷,似草非草;

结构如楷,贵在灵动;

字形大小,一切随需。

笔法

起笔回锋,也可露锋;

提按用笔,笔画鲜活;

顿挫笔法,赋予生命;

绞转自如,方出线质。

用腕

行笔之要,贵在用腕;

腕部要活,字才灵动;

僵硬用腕,点画就呆;

腕部力量,均在使转。

章法

行书美感,全在布局;

字间有距,行间有空;

大小疏密,出意即可;

精心安排,计白当黑。

行书练字技巧及步骤?

说起行书的练字技巧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行书,其实行书是一种统称,它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简单来说它就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前的一种字体,没有楷书那么端正,也没有草书那么潦草,那么如何写好行书呢,这两点针对小白技巧可以收藏哦!

首先要掌握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因为在写楷书的过程中通常是一笔一划的写清楚,从笔画练起,行书在书写时运笔的速度大于楷书,所以有的笔画是相连的,那么在练习行书之前可以先从楷书练起,找到笔画之间的联系之后开始慢慢的加快自己的运笔速度,我们把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感叫做笔势,当你的练习次数多了之后,慢慢的运笔越来越熟练,这样当笔势的动作在纸上完成了,也就写好了行书。

其次,行书的笔画多以曲线为主,注重线条的美感,楷书通常是一笔一划很清楚,在练习的过程中,行书的线条相较于楷书来说更加曲直兼备,这样就使得我们在练习的时候需要更加注意线条的变化,不需要像楷书那样规整,可以相对潦草一点,但同时兼具美感,可以从楷书入手去练习行书,这样会更加明白。

最后,任何练习都需要有耐心,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看到效果,不能练着练着就放弃了,书法的练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好的哦!

行书练字的方法和技巧?

1、增加钩挑与牵丝:楷书书写要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行书则不然,是将点画连起来书写,即所谓“相间流行”,所以行书书写时在点心之间自然地出现或增加了由于用笔带出来的钩挑和牵丝。所谓钩挑是在原来没有钩挑的点画上,行笔时顺势写出来短钩,如“茂”等字。所谓牵丝则是在前后或上下笔本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笔势带出来细细的牵丝,如“发”“想”等字。在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钩挑与牵丝,则显得笔势流动通畅和谐,意态自然,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2、以圆转代方折:楷书转折处多为方折,而行书转折处多采用草书圆转的写法,所以行书才显得笔势流畅。但需注意,行书的圆转中隐含着折意,写时仍需要驻笔、提按,否则圆润而无力,缺乏方圆兼备,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之妙趣,如“后”、“落”、“生”等字。

3、改变书写笔顺:小学老师强调写字注意笔顺,这确实是很重要,特别是楷书。然面在行书中,有时有意识地改变楷书的书写笔顺,而采用草书的笔顺,其目的是便于书写,同时也是为了造型的变化多姿,如“感”字。

有人说楷书练《乐毅论》,那行书练什么,有何推荐?

谢谢悟空邀请!楷书练《乐毅论》,行书可以选择临《大唐怀仁集圣教序》。

同一书家,先练其楷书,然后再过渡练其行书,因风格内涵类似,比较容易上手。

楷书《乐毅论》雍容闲雅,笔精墨妙,清幽古雅,丰神俊逸。

行书《圣教序》笔法精绝遒劲,有"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韵致。俊秀而飘逸。

王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草书师张芝,真书师钟繇。梁武帝评其书云:"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1一6,是王羲之书《圣教序》局部。7一9为笔者临摹习作,谢谢指正。)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