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 硬笔 字帖?二年级的小学生想把字写好,该买哪位书法家的硬笔字帖?司马彦还是田英章老师的?

本文目录

  1. 二年级的小学生想把字写好,该买哪位书法家的硬笔字帖?司马彦还是田英章老师的?
  2. 零基础自学书法,硬笔练田英章,软笔同时练多宝塔,可以吗?会不会有冲突?
  3. 凭笔而论,田英章和庞中华哪个更适合练字?
  4. 田英章和吴玉生谁的行楷好练?
  5. 庞中华和田英章哪个字帖好?

二年级的小学生想把字写好,该买哪位书法家的硬笔字帖?司马彦还是田英章老师的?

谢谢邀请!

选田英章吧,田老师的字帖对孩子打基础是非常有帮助的!

让孩子把基础的笔画先扎实练得稍微好点,不要图快,也没必要非得每天练一页或一节,开始练字是非常慢的。还要家长严格监督,孩子很少很少有愿意自觉学习的,反正我遇到的非常少!经常见到的就是照着字帖画一页,其实在完任务。

不是价钱贵的就一定好,所以纸笔用普通的就可以。但是要用米格纸最好,不推荐回字格和八卦格,看起来好像很高端的样子,用过就知道,初学者并不适合,对字的约束过大。

把写过的不要丢掉,写上日期保存了,隔几周对比一下练的效果。

零基础自学书法,硬笔练田英章,软笔同时练多宝塔,可以吗?会不会有冲突?

我认为,如题主所说的这种练习方法,纯粹是不分青红皂白,丝没有科学方法可言。不但有冲突,而且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你对书法原理知识了解甚少,不知道各种字体之间有什么血缘关系、亲缘关系,不知道从何起步入门,应该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每一个训练科目之间是工序关系、因果关系。

田英章的硬笔字,主要取法欧楷,融入其他元素,其笔法、字法和颜体〈多宝塔〉没有兼容性。况且,田英章的硬笔字,带有顿笔之类的笔法动作,其实是印刷体写法,即没有实用性,也没有艺术性,学它啥用没有,只能养成不良书写习惯,还会把书法兴趣练没了。

关于用硬笔临摹颜体〈多宝塔〉问题。题主说:找不到硬笔的颜体,也就是说没有颜体硬笔字字帖。这个问题很简单,用硬笔在颜体〈多宝塔〉原帖上,以摹写法描写下来不就是颜体味道的硬笔字吗?还找什么硬笔字帖呀?如图:

△本人八十年代〈钢笔习字法〉

用硬笔临摹毛笔字帖,实际上就是在练习硬笔书法,写出来的即是硬笔字帖,干嘛非要去找名家硬笔字帖当范本?岂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书法讲求取法乎上,为什么不去直接练原帖呢?

所以,初学者一定要搞清楚练习硬笔字的目的是什么?训练方法不对,咋练都白费。

硬笔字分实用类、艺术类,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书法系统,选择范本,书写技法,训练方法,以及匹配什么样的训练用具?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应知应会的小常识必须要事先有所了解,不要盲目崇拜名家,不要迷信那些伪大师的歪理邪说!

田英章 硬笔 字帖?二年级的小学生想把字写好,该买哪位书法家的硬笔字帖?司马彦还是田英章老师的?

学书法,主要学的是正确的、科学的书写技法。要想学好硬笔书法,单纯依靠照着字帖写,那是绝对不行的!

科学系统、正规专业的训练套路是这样的。如图:

△本人教学程序(课题研究成果)

特别提醒一下初学者,如果想写一手即好看又快速的硬笔字,主要为了日常书写应用,那就选择毛笔小楷字帖作基本功训练范本,那是正宗的手写体规范字。千万不要练〈九成宫〉之类的碑帖,那是特殊场合使用的刀刻碑文字,具有近似现代印刷体的特质,写的多漂亮也没有用。当然了,若是仅仅出于兴趣爱好,不考虑平时用不用,练谁的字体什么字帖都可以。

以上是我的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想了解更多有关练字方法问题,请关注我,翻阅〈今日头条〉上发表的文章,〈抖音〉里面有小视频…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

凭笔而论,田英章和庞中华哪个更适合练字?

庞中华更适合。

单从硬笔书法上讲,我觉得庞中华好些。因为我们学习庞中华字贴都是从他的硬笔书法开始学习的,我记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时候庞中华硬笔书法风靡全中国,从小学,中学,大学都在学习庞中华硬笔书法。

相反的田英章只是近几年才知名全国的,而且都是因他的毛笔书法。他的毛笔书法从欧楷中来,又发展,超出欧楷。

田英章和吴玉生谁的行楷好练?

我觉得田英章的相对来说更好练,因为田老师的行楷接近草书,吴玉生的接近楷书,对于书写快的话,还是学习田的比较好!田字线条变化比吴玉生的难度大,结构上都不错,他们两个人的字的都好,可是至于哪个更好,不是行家就不说了,两个我都喜欢,吴玉生我是拿来入门的,后面我就写了田英章的行书。

庞中华和田英章哪个字帖好?

庞中华的好。

单从硬笔书法上讲,我觉得庞中华好些。因为我们学习庞中华字贴都是从他的硬笔书法开始学习的,我记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时候庞中华硬笔书法风靡全中国,从小学,中学,大学都在学习庞中华硬笔书法。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