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什么字帖 为什么总有人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

本文目录

  1. 自制力太差怎么办?
  2. 为什么英语很难学?
  3. 为什么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
  4.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5. 为什么总有人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

自制力太差怎么办?

自制力差主要是自己内心的力量不足。当自己内心的力量足够的时候,你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像汽车的油箱是满的,手机的电量是足的,那么你就没有后顾之忧的去使用它们。

内心的力量不足的原因

1,内心有冲突。

内心的冲突对一个人心力的消耗是惊人的,有时候10几分钟的纠结就会让人累的要垮掉。

冲突有几个层面,最常见的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比如意识想去健身,但是身体却动不了。

或者存在自我否定等种种的纠结和冲突,消耗了自己的内心力量。

2,内心得到的滋养比较少。

无论是自己,还是周围的人,给予自己的欣赏和滋养都比较少。

或者可能身边还有不断挑剔自己,指责自己的人。

解决的方法

1,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开始了解自己,每天写日记,整理自己的情绪和思绪,在生活中也开始了解自己,了解不同的情况下,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的变化。或者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帮忙梳理。

2,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结交自己喜欢的人,结交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力量逐步增强。

3,发现生活中的积极点,有的时候人的目光会更容易被消极的事情吸引,尝试对生活中的闪光点,积极点,美的事情,自己做得好的事情,更敏感一点,逐渐的累积内心的力量。

只要坚持做自己,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自制力就会逐步提高的。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认识自己,体验生命,践行生活。

为什么英语很难学?

目前我在外企上班,水平可以给老外实时翻译,带老外玩,而且每天都用英语;毕业之前,我的想法和你一样,这英语太难了!我的高考成绩是英语勉强及格,大学英语经常逃课;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一辈子都不用用英语吃饭,但是后来打脸了...

先说说英语难在哪里吧?我觉得有3点:

上学时的教育制度给英语学习带来了障碍;坚持住的人很少;英语应用场景很少;

1.上学时的教育制度给英语学习带来了障碍

先来说说小孩子是怎么学语言的吧。小孩子一般在1岁到2岁之间,会陆陆续续说话,而且说的也很不清晰,勉强会说爸爸妈妈,但是随时年纪的增加,会说的词语越来越多。但是注意一点,就是孩子虽然会说,但是他不会写。包括语言学家克拉申也说过,语言的学习重在输入,然后才能输出;小孩子输入了1年~2年,每天爸爸妈妈对着孩子讲话,然后他才会说。

但是我们上学时老师是怎么教我们学习的呢?很简单,就是天天背单词、学语法、做题;每天有多长时间花在听力上呢?极少!所以为什么大家都说我们学的是哑巴英语,因为输入量不够,怎么可能输出呢?这不现实!明显违背学习规律啊。但是教育制度,是用成绩区分好坏,我们也理解制定制定者,但是确实不利于语言学习。

2.坚持住的人很少

语言学习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因为你读了基本英语书,背了几十篇文章,随随便便就能学习成功的。大部分人即使是找对了学习方法,也很难坚持住,因为他们没有目标,不知道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干什么。是因为出国?是因为考试?是因为工作?是因为跳槽?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很难坚持住每天学习。诱惑力太多,比如:刷抖音多好?躺着睡觉多好?逛街过好?为什么要学英语呢?所以很多人在自己目标不坚定的情况下,就放弃了。

3.应用场景很少

对于普通人来说,平时有哪些能用到英语的地方?极少!比较常见的就是:英语角、英语外教班、平时工作等等。我们逐条分析:

首先英语角是需要慎重去的地方,因为那里到处充满了错误。比如:英语角的翻译:EnglishCorner这在中国是很常见的,但是要是和老外说这个,他会很疑惑,Corner在英语中的理解是处于不利的境地。像是这种错误表达,太多了。跟着错误学习,能学好?英语外教班确实有老外教你说英语,但是首先费用真的是昂贵,毕竟人民币和美金的汇率很高,老外是按照他的美金标准收费,也理解。其次就是说的太多,听的太少;如果你的基础好还可以,如果你的基础差,说实话,你的英语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升。平时工作也能和老外对接,但是这种机会毕竟很少,全国14亿人口,有多少人能在外企或者做外贸的工作?对于少数人,确实可以。但是即便这样,也达不到我们的预期,像是我的同事,很多都是欧洲和美洲的留学生,他们表示,现在英语水平下降很快,主要是因为用的少的,不像大学那么多。

所以以上总结,是针对英语难点从客观和主观问题分析的。如果你现在已经毕业了,还想好好学习英语,那么我建议你通过美剧学习英语,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我已经坚持学了2000小时。如果你感兴趣,记得关注我!

为什么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

现存年代最早的书法真迹,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但陆机去世时才出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却没有一件真迹传世,这是一个悲哀,但也是历史的必然。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纸张是有寿命的。

我们知道,塑料难于降解,埋于地下,即便一百年过去,它还是塑料。所以国家倡导用易于降解的环保袋取代塑料袋。

纸张尤其是宣纸,素有“纸寿千年”之说,但即便是如此,一千年之后它还是要消失的。

对于这一点,写字有点年头的人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一些低廉的书画纸,如果保存不善,十多年或者几十年之后,纸上后出现一些孔洞,有些人以为是被虫蛀了,其实不是,它是风化了,寿命到了,因为书画纸的寿命也就几十年。关于宣纸与书画纸的区别,我在其他文章中介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

王羲之距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了,就纸张寿命而言,他的作品想保存下来已经非常困难了。而陆机的《平复帖》以及王羲之的远房侄子王珣的《伯远帖》能保存至今,只能说是幸运的。

二、战火的损毁。

战争对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损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在中国书法史上,损害性最大的莫过于唐代末期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但使得大量书法经典法帖被毁,尤其重要的是,它破坏了长期以来师徒心口相传的书法传承方式,古代书法笔法自此失传了,这也是宋代书法轻视笔法而注重性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经历了数个朝代更替的战乱时期,想保存下来确实难上加难。

三、保存条件不善。

现代的图书馆中,重要的古藉善本,都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空调房中,每次取阅时,还得戴上口罩和白手套,就像捧着个新生的婴儿。古人哪有这个条件。

书法史上就发生过一件令人唏嘘的憾事。“楷书之祖”钟繇的《荐季直表》,鸦片战争时被英军盗出,后几经辗转被大收藏家裴景福购得,谁知裴家一佣人将之偷出,用油布包裹后埋于地下,一年多后取出,法帖已化作一撮泥土。

古代的很多作品大多入过土,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后不久,即被他的老丈人郗鉴要走,后传给他的儿子郗昙。郗昙死后,将《兰亭序》带入地下,几百年后被人掘墓取出。经过此番折腾,《兰亭序》的寿命肯定大受影响。

在古代,作品进入皇宫内府,能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毕竟,只有皇家才能有较好的保存条件。

四、皇帝的自私。

据记载,在王羲之去世六七十年后,他的作品就已经一纸难求了,因为很多人都在争相收藏,尤其是皇家。

收藏王羲之作品最疯狂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说他收藏的王羲之作品达1500余件。由于他痴迷于王羲之的字,所以当时有很多大臣想方设法搜寻王羲之作品来讨好他。最著名的是当时的御史萧翼,假扮落魄秀才,从和尚辨才手中骗得《兰亭序》献给唐太宗。

如果唐太宗将收集来的这些作品好好保存,并使之流传下来,那我辈说不定就可以一睹书圣风采了。可惜,太宗为了一己私利,竟将这些作品一古脑地带入了地下,也就断了后人的念想。

当然,后来温韬掘开李世民墓,并没有见到《兰亭序》和其他王羲之作品,也许,它们早已化作了一抔黄土或者一堆灰烬!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汝什么字帖 为什么总有人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

唐太宗,以其雄才大略,开创盛世,堪称圣君。

然而,进入中年(唐太宗51岁去世,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晚年)以后,唐太宗却渐渐“变坏”,“渐不克终”。

两人的先后离去,使唐太宗渐渐”放飞“

唐太宗手下能人极多。

然而,最能够约束他的,只有两个人。

一位是直臣魏征。

唐太宗把他看成自己的镜子,能够随时找出自己的问题来。

一位是长孙皇后。

如果没有长孙皇后,可能魏征早已经被弄死了。

这位贤内助,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及时制止丈夫的冲动,维护直臣。

然而,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

内助和镜子没有了,唐太宗也就逐渐“放飞”了起来。

从轻徭薄赋到不惜民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本是唐太宗君臣的共识。

因此,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是唐太宗长期的治国方向。

然而,随着天下太平,功业渐成,李世民却发生了改变。

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渐渐开始增修宫室,大兴土木,并提出了“颠覆性理论”:“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当时,长孙皇后虽已经离世,但直臣魏征还在。

魏征犯颜直谏,直接指出“此恐非兴邦之至言”,正面怼。

魏征在时,唐太宗还能收敛。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大兴土木就更严重了。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嫌京城闷热,就修建了翠微宫。然而,宫殿甫成,太宗又不喜欢,重修了玉华宫。

在长安、洛阳等地,许多宫殿陆续修建,“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

战争观的改变

大兴土木的同时,唐太宗的战争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早年的唐太宗,其战争观是非常务实的。

早年,唐太宗在尽量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基础上进行战争的。

登基之初,条件不成熟,李世民不惜定“渭水之盟”,为恢复生产、积蓄力量争取时间。

此后,灭东突厥、吐谷浑,莫不是在充分保障生产、生活秩序的基础上,以良将精兵,一战而定。

因此,对内人民安定,对外打出了“天可汗”的威名。

然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唐太宗投入越来越大,甚至是不惜血本。

为征高句丽,唐太宗先后下诏在江南十二州、剑南造船,每欲亲征。

事实上,高句丽是城郭之国,有坚城林立,而六七月为雨期,八九月至二三月为寒冻期,可以大举用兵的时间窗口只有三月至七月的短短三、四个月时间。

大举用兵,一举平定高句丽,并无把握。

当时,李勣等人都提出先以骚扰之法先疲敌、弱敌,再视机平定的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而且,高句丽威胁并不大,太宗完全不必以万乘之尊亲征!

以唐太宗的军事天赋,当然深知此点。

然而,一辈子都在上演军事奇迹的唐太宗膨胀了,仍想一举平定!

何况,李世民在与高句丽作战的同时,西线、西南线,也处于战争状态,“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运输”。

长期的大规模用兵,大兴土木,使“军旅棘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

从虚怀纳谏到朝无正言

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而闻名。

唐太宗不但善于纳谏,还鼓励直臣多劝谏。

然而,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态度却挣扎了起来。

贞观十五年,左右仆社房玄龄、高士廉,路遇负责宫室营造的官员,随口问了一句“北门近来在营造什么?”

结果,唐太宗大怒,把两位召过去怒斥:你们管好南衙的事情就好了,北门这点小事有什么好问的?

房玄龄吓得不敢回话,好在魏征还在,正面怼:宰相询问工程,有什么罪过?

唐太宗面露愧色,说不出话来。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房玄龄什么的已经不敢多说话了,只有魏征还能直言一下。

魏征去世后,再敢直言的人少了。

更严重的是,因为各种原因,魏征去世后仅一年,唐太宗居然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推到魏征墓碑的原因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魏征墓碑的推到,也意味着直言的丰碑倒了。

亲征高句丽的归途中,士卒冻死不少,唐太宗叹息: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到最后,唐太宗询问长孙无忌等人:朕近来有没有什么过失,你们说说看!

询问再三,长孙无忌等人的回答始终如一:陛下没有过失!

反倒是年仅20多岁的嫔妃徐惠,洋洋洒洒,直言不讳,直陈太宗过失!

一位20多岁的嫔妃都能看出问题,长孙无忌这些政治家难道看不出?

镜子没有了,正言也没有了!

由君臣互信到权术相待

早年的唐太宗,待臣子以坦诚之道。

曾有人建议太宗假意说反话老试探臣子的心思,太宗斥责,认为君臣相交,贵在坦诚,不要搞这些诈术。

然而,随着太宗年事渐长,坦诚少了,“诈术”多了。

唐太宗与尉迟敬德、李勣的交往,就很能说明问题。

尉迟敬德,战场上救过太宗的,生死交情,绝对亲信。

贞观初年,尉迟敬德一拳打了李道宗,李世民直言警告:我现在理解刘邦为什么杀功臣了,功臣不守法呀!

此时,君臣之间,直来直去,彼此没有什么弯弯绕。

然而,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却耍起了权术。

太宗突然发问:有人说你要造反,这是怎么回事?

尉迟敬德露出满身伤痕,表示自己绝对没有造反之意。李世民又“圆场”:开玩笑的啦!别在意。

唐太宗的“套路”,不正是他当年反对的“诈术”吗?

唐太宗与李勣的关系也是如此。

唐太宗去世前,一面对李勣说了许多肉麻的话,有托付后事之言。

然而,另一方面,李世民又对太子李治说:李勣有才干,但你无恩于他。我现在把他外放。如果他老老实实接受外放,你就重用他,如果他徘徊观望,“杀之可也”!

君臣彼此失去当年的生死情谊,以权谋相待。

后来,武后崛起,唐臣多明哲保身,与此不无关系!

成为自己曾嘲笑的人

对于生死,唐太宗是很有见地的。

唐太宗曾嘲笑秦始皇、汉武帝修炼仙丹,妄图长生不老,相信那些无稽之谈!

然而,唐太宗晚年时,自己也成了自己曾嘲笑过的人。

东征高句丽回来后,唐太宗患上了风疾,身体出现问题。

然而,当时的太宗,只是身体欠佳,病时好时坏,倒也没有性命之虞。

直到他遇见一位自称有200岁的胡僧。

结果,服用了几次胡僧的丹药后,病情加剧,直接“要命”。

要知道,秦始皇也好,汉武帝也罢,吃仙丹,最多算是慢性中毒。而唐太宗,这几乎是直接被“毒死”!

最终,年仅五十一岁的唐太宗,早早驾崩了!

唐太宗到了中年以后,其作风确实发生了一些不良的变化。

然而,即便是在其中晚年,唐太宗的治政水平仍然是不错的,虽有一些不智之举,但也绝称不上昏庸。

虽有一些“减分项”,但唐太宗仍然堪为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为什么总有人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

对赵孟頫的书法自从傅山的评价之后,于是就争议不断,这里面有好多的原因,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是以下三个方面:

人云亦云,自以为是

不瞒大家,我之前就是这类人。最早开始学书法的时候,一开始买了一些书法方面的书,想看看我应该选哪家的门派来练。本来我一开始是挺喜欢赵孟頫的书法的,但是就是因为看了一些书法的论著,说赵孟頫人品不好,书法也不好,软俗等等,吓得我呀不敢学赵书了,那个时候是八十年中期的时候。

于是后来目标就转向颜柳,因为“颜筋柳骨”那个时候这两家名气大得很,因为不喜欢颜真卿胖嘟嘟的感觉,于是就选择了跟我一样瘦硬的柳公权作为入门。

后来自己也到处说赵孟頫不好,是叛徒一类的等等,其实自己根本就没有认真去了解过当时的背景、情况,就是想当然地人云亦云,好像自己还懂的不少似的。

这种看法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去年开始重新捡起书法的时候,因为要写自媒体文章,仔细学习了书法史,就是七本一套的书法史,讲的很细,让自己对赵孟頫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于是从原来一个反对者成为了现在的“雪粉”(赵孟頫也称作赵松雪)。

因人废书,历史偏见

其实元代和明代的时候,赵孟頫一直都是神级的人物,是很多学书法的人的偶像。这其中有两个人物很有意思,可以说是赵孟頫名誉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个是董其昌,董其昌自己觉得自己一直很了不起的那种人物,自视甚高,但人家也确实是有水平的,后来也成为了一代宗师。董其昌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赵孟頫一直都是众人的偶像,董其昌也把赵孟頫当作了要超越的对象。

所以,董其昌练了没多久就自认为已经超越了祝允明、文徵明这些人了,后来又练了十几年就不把赵孟頫也放在眼里了。年轻的时候,董其昌经常拿自己跟赵孟頫来比较,他评价赵书说:

赵书因熟而生俗,董书因生而生秀。

但是等到董其昌晚年的时候,心平气和地来看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时,他从心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

另外一个是傅山,傅山早年的时候学的是赵孟頫的书法,而且学的还不错。但是自从明亡以后,因为国破而心情难以释怀,于是把心中的不忿发泄到了赵孟頫身上,他告诫子孙: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痛恶其书浅俗如无骨。”

意思是说,因为鄙视其人,进而鄙视其书法。这样的评价也属于以人废书的观点。

后来随着清政府政权日益稳固之后,再对比明末的黑暗与混乱,晚年的傅山也开始心平气和重新看待很多事情了。这其中就有对赵孟頫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傅山在《秉烛》一诗中这样写到:

“秉烛起长叹,其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馀一笔,何处发文章?”

诗中用“奇、异”这些词汇来表达诗人对赵孟頫的敬佩之情,他也开始理解赵孟頫了。

这两位著名的宗师级人物都能在晚年人书俱老的时候对赵孟頫重新看待,并且给予极高的评价,而现代人却还对赵孟頫说三道四也真的是可笑。

明末的王铎同样是贰臣,但现在学王铎的人却比学赵孟頫的人似乎还多。就连蔡京的书法,现代人还能够客观地去看待,那么如果还对赵孟頫的书法因人废书就说不过去了。

赝品赵书带坏了很多人

这一点还是从最近临摹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中得到的信息,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有一首这样的诗:

“朴质一漓成侧媚,吴兴赝迹日纷沦。明珠美玉千金价,自有流光悦妇人。”

此诗批评许多托名赵孟頫的伪帖将赵孟頫的朴质变成了浇薄俗媚,而这种浇薄俗媚的伪帖却因为得到了很多世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流弊日深。

在启功先生自己的注释中这样写到:

“赵书真迹,今日所见甚多,然在有清中叶,精品多入内府,世人可见者,率属翻刻旧帖,其中尤多伪帖。若陕西碑林之天冠山诗,用笔偏侧,结体欹斜,而通行海内,摹之者,流弊日滋。即此浇漓伪体,当时亦曾有学之得名者,致包慎伯、康长素共斥赵书,盖未尝一见真迹也。今日传世之真书碑版,如胆巴碑、三门记、福神观记、妙严寺记等,无一不精严厚重,其他简札,更不及具陈矣。此诗少作也,故有微词可悔。”

启功先生认为,在清代中期的时候,赵孟頫的真迹几乎都在皇家内府,市面上根本看不到真迹,市面上好点的就是翻刻的旧帖,还有很多甚至是伪帖。那些非议赵孟頫书法的人,甚至一生都没见过赵书的真迹。

但现在不同了,我们现在有机会能够看到赵书的真迹,印刷术的发展也使得我们能够得到最好效果的复制品。因此从传世的赵孟頫的碑版真书《胆巴碑》、《妙严寺记》等作品来看,赵孟頫的书法无一不是精严厚重,而他的简札书法更是没的说。

综上所述,如今对赵孟頫书法的非议可以休矣,与其说三道四还不如好好学习。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