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字帖行书 ‘宋体,小四号’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1. 总是感觉宋体字没有楷体字好记好认好看,你怎么看呢?
  2. 宋体的来源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3. ‘宋体,小四号’什么意思?
  4. 小三号和宋体是什么?
  5. 楷体宋体隶书的区别?

总是感觉宋体字没有楷体字好记好认好看,你怎么看呢?

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用途,各个人的爱好也不同。比如黑体字比较庄重醒目,适合做标头;宋体字稳重直观,小字看着不累,适做内容;行书活泼潇洒,适合用在欢快的场合;书法字体艺术性强,适合用在文艺场合;女性喜欢呆萌字体,少儿喜欢卡通字体。

宋体由木板雕刻发展而来,造型严整又有变化;电脑字库楷书端庄秀丽,结体、笔画有传统书法楷书的韵味。同样的字号楷书视觉上要比宋体字小些。

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用途各种字体搭配着用才好看。

宋体的来源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明代雕版宋体)

感谢“悟空”邀请。

先要说明,类似内容,已在“头条号”发过。但鉴于“悟空”实际是并列平台,且有自己很大的读者群,于是就做一些修改,并补充了较多新内容发出。

通常所说的“宋体”,并不是一种书体,就是说,它不是来自某个书法家,也不是大家都写的一种字体。

“宋体”,是一种印刷字体,是刻板工人用刀刻出来的,当然,刻之前也需“写样”。

其实,“宋体”,原来并不是这个叫法,一般称之为“匠体”——刻字工匠之体,还叫“硬体”。后来,一些文化名人用了这个说法,以致流传至今。

概括地说,“宋体”的发明,不能归于宋代某个个人,特别是和秦桧没什么关系。这个伟大创举的发明者,是明代的印刷工人。(明代活版印刷)

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文明的一个重大优势,是传承有众多古籍。

宋体字帖行书 ‘宋体,小四号’什么意思?

秦代之前,尽管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仍然保存下来不少古籍。这些都距今在两千二三百年之上。

先秦时期,书籍的传播不靠印刷,还没有印刷一说。只是靠人们手抄——流行于坊间的,都是手抄本。

但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研究不同抄本之间的同异。这是中国最早的“版本学”。

中国最早发明了印刷,这在国际上没有异议。但究竟起于何时,咱们自己也说不太清了。

但专门研究印刷和版本学的学者们有比较一致的看法,那就是,秦始皇东巡泰山、琅琊、碣石、会籍等地时,所刻碑文,已经是需要先制版再雕刻的工艺了,很接近于“雕版印刷”。(宋代雕版)

汉代的石刻,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东汉时期,曾用46块石板,两面刊刻《论语》;三国时,洛阳刻了“三体石经”——以古文、篆体和隶书刻成。

真正的木质雕版产生,有隋文帝创和唐太宗始两种说法。但无论如何,唐代,雕版印刷已很普遍。

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就是用胶泥刻出一个个汉字,然后按文章内容,拼成活版。这使制版、印刷速度和质量大幅提升。

毕升的发明,一百多年后的13世纪,传播到了中国的西、东北、南等周边国家;三百年后的15世纪,扩散到了欧洲。德国人晚毕升四百余年,也发明了活字印刷。(元代雕版)

《书林别话》详细记载了木质雕版的制作过程——

先要选定木材,按书式锯成版片状,然后在水中浸泡月余。如时间紧迫,可用水煮。阴干,不得曝晒。干后刷豆油,刮平,磨光,即可贴“写样”。

所谓“写样”,是请人事先写好所刻内容。写之前,先按书版裁好制格,要用白蜡在纸上轻轻抹过,再磨光。这样便于书写。写后要认真校对,发现错误以挖补方式修改。

接下来是“上版”,就是把“写样”反贴到木板之上,这样印出来才是正字。贴的时候,要用熟饭泡水,在版片上压融成糊,刮平,写样反贴上去后,用棕毛刷反复刷平,干后磨光,即可刊印。(宋雕版)

不论是早期的“写本”,还是唐宋以后的“刻本”,基本使用楷体字,先秦时期除外。

这是因为——第一,楷体字容易认读。第二,楷体字易写易刻。

使用篆隶草行等字体的也有——先秦时期用篆书;草书多用于题词;行书多用于题跋。清末,还有用甲骨文抄书或刻版的。这些都是不多的特例。

以唐之后的“写样”说,起初多请楷书名家缮写。例如,五代时期,国子监刻书叫“监本”,延请书法家李鹗、郭嵠缮写;宋代监本,请书法家赵安仁、张致用、陈元吉、韦宿等缮写。(明代印经厂)

请书法名家缮书“写样”,所用字体其实很讲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写样”只用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这几个人的书体。其他人都几乎没用过。

唐代的时候,用王羲之较多;宋代,主要用欧、颜、柳;元代,用赵孟頫多。

除去前述几位书法大家字体,还被用于“写样”的字体有——东汉的张芝;三国的钟繇;东晋的王献之;隋代的智永;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林佶、许翰屏、邓石如、梁同书、翁方纲、包世臣、何绍基等等。

明代永乐年间,出现了“馆阁体”,最初叫“台阁体”,因馆阁和翰林院官吏善写此体而得名。这是一种僵化的御用书体,随不同皇帝的喜好,风格亦有变化。明代印本中,有少量“写样”采用此字体。(不同字体比较)

到了宋代,一是因为文化的发展,而是因为发明了活字印刷,印刷行业突飞猛进地发展。除国子监、经厂等官办印刷机构,民间印刷作坊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宋时期,即已出现分布全国的五大印刷中心。

此时,再延请书法名家缮书“写样”已无可能。于是出现了坊间培训工匠,自行写样的趋势。

所谓“匠体”,也就是“宋体”,还叫“硬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出现的,具体时间是在明代中期。

“匠体”,专指那种匠人所写,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竖粗横细,字形长方,既直且硬。其由专业刻工发明,具体发明人已不可考,但应该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这种字体,曾很被文人墨客看不起。明末汪琬、薛熙刻《明文在.凡例》说:“古本均系能书之士各随其字体书之,无有所谓宋字也。明季始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

清蒲松龄《聊斋笔记.卷上》亦云:“隆、万时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刊本有宋体字,盖昉于此。”

徐珂《清稗类钞选.艺术》曰:“宋体字者,流俗通用刻书之字体也。盖北宋时刊本,俱能书之士各随字体书之。元人刊书,盛仿赵松雪字体。明隆万时始有书工专为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刻书者皆能写之。”

钱泳《履园丛话.艺能》说:“有明中叶,写书匠改为方笔,非颜非欧,已不成字。”

文人们认为,这种字体,已不成字。——满怀鄙视之意。(明万历雕版)

文人所谓“肤廓字样”,不外是嫌“匠体”或称“宋体”字徒具外形,没有个性。

其实,作为印刷字体,其功能,在于方便阅读。一书在手,字迹清晰可辨,阅读毫不费力,即已达目的,毕竟大部分书籍,并非书法字帖,不必苛求。

其实,这种字体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刻书的效率,促进了当时出版业的规范化,并为以后的各种印刷字体,如仿宋、楷体、魏体、粗体等等的出现,开辟了广阔道路,以至于沿用至今。

因此,这件事,堪称是明代印刷工人的一大发明,是中国印刷和出版史上的伟大创举。这个发明和创举。

“匠体”或称“宋体”的发明,有其历史的原因。明代洪武至弘治期间,刻本多承袭元风,以赵体字为主。正德至嘉靖年间,刻本才逐渐由赵体转向“宋体”。这个时期里,刻工制版增多,刻本字形逐渐趋向长方,笔画亦向横平竖直发展。这种变化,与正德时期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发动复古运动,反对当时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相应也反对虚浮的“馆阁体”有关——一方面刻本急剧增多,另一方面“馆阁体”不受欢迎,刻工们自由度增加,纷纷尝试自创字体——遂使“宋体”出现并不断完善。后来,嘉靖至万历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再一次发动复古运动。但由于过份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专从字句形式上模仿古人,也使刻本字体方面,走了一段邯郸学步、适得其反的弯路。

在万历以后,“宋体”字才作为一种独特的字体完全形成。这种字体,隐约有宋刻本字体的影子,但早已走向宋刻本字体的反面。万历以后,印刷业愈加发达,有成千上万以刻书为业的工人,他们大多属于写版、刻字、刷印、装订的多面手。但若要求他们都能写出宋刻本那样的欧、颜、柳诸体,几没可能。但写“宋体”字容易得多,只要掌握直粗横细等基本规律,即可速成。

在某种意义上说,“宋体”字,是明代中后期,印刷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有人说,宋体是秦桧发明的,这肯定不靠谱。说他下令使用这种字体,但宋代并未见此种字体,而且,当时印刷业的发展,他已无法控制规范。之所以有了“宋体”这个名称,不外是讲,明代的印刷制版,承继了宋代的一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已。

‘宋体,小四号’什么意思?

字体,又称书体,是指文字的风格式样。如汉字手写的楷书、行书、草书。中国文字有篆、隶、草、楷、行五种。每种字体中,又根据各种风格,以书家的姓氏来命名,像楷书中有欧(欧阳询)体、颜(真卿)体、柳(公权)体等等。有一种字体,却不是创始人的姓氏,用朝代名来命名,这就是宋体字。现在也指技术制图中的一般规定术语,是指图中文字、字母、数字的书写形式。宋体就是一种字体而小四号是字号也就是字的大小

小三号和宋体是什么?

在电脑上用office软件对稿件排版时,对字体的大小、型式、正斜、笔划粗细、等项目,都可以加以选择。

小三号(字)是指字体的大小,它比三号字要小,但比四号字要大。

宋体(字)是指字体的型式。一般供选择的字体型式很多,如:宋体、楷体、黑体、仿宋体、草体、等等。视office软件中的字库不同而变化。必要时可向字库中添加新的字体型式。

楷体宋体隶书的区别?

楷体,最早形成于汉末,是由汉隶演变而来,它的笔画特点是横平竖直。是字体中的楷模,故称楷体,唐代多用于官方记事,又为官体。因字形工整,又称正书或真书。

宋体形成于宋代,因宋代印刷术兴起,需要铸刻标准形状字模,于是逐步形成了统一模式的字体。

它的字形特色:横细竖粗,笔画末端带有装饰。因朝代得名宋体。隶书始于秦,兴于汉,后多称汉隶,它的字形特点:横、捺似蚕头燕尾,呈一波三折之势。有种说法叫:蚕不二设,燕不双飞。就是说一个字里不会出现两个蚕头、两个燕尾。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