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描字字帖(描字帖有用吗?)

admin 练字技巧 2023-05-19 0 儿童描字字帖(描字帖有用吗?)

本文目录

  1. 初学钢笔字从点开始还是描字帖?
  2. 什么是勒字,描字,画字,刷字?为什么说书法最终还得是写字呢?
  3. 描字帖有用吗?
  4. 如何练好字?描字帖为什么没什么效果?
  5. 练字,描还是临摹好?

初学钢笔字从点开始还是描字帖?

钢笔字是现代人的书写工具。与毛笔相差很大。初学钢笔字时也可选用钢笔字帖来进行临摹。或有专用的能描字帖的那种也是可以描字的,待手顺了,再去临钢笔字帖,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钢笔字,通过这样学习钢笔字是能写好的。而乱写的只能是自己的那种钢笔字,与书法硬笔字有天壤之别。

什么是勒字,描字,画字,刷字?为什么说书法最终还得是写字呢?

所谓勒字、描字、画字、刷宇的出处是《海岳名言》,其中记载:“米芾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笔沈辽排笔黄庭坚描笔苏轼画笔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米芾以刷字自诩,是说自己的书法已达到最高境界,信笔随意、挥洒自如。米芾这话说的确实有诟病他人,抬高自己之嫌。米芾所说的这几种究竟是毛病呢?还是特点呢?

明朝万历进士、书画大家与董其昌齐名的李日华、近代书法大家、北大教授、校长沈尹默等都曾作过评论。

蔡襄勒字,李日华曰,勒字,颜法也;沈尹默云,用涩笔写便是勒。很显然,勒是用力拉紧之意。

沈辽排字,历代大家没有明文记载说明,当代名家苏绍利解释,“所谓排字,乃有意表现整齐与变化也,而有意整齐和变化皆是一方死法!”

儿童描字字帖(描字帖有用吗?)

黄庭坚描字,李日华曰,描字者,虞永兴法也;沈尹默言,用笔轻便是描;有人则说,黄庭坚作书用墨适中,悬腕法执笔,行笔缓慢,被米芾调侃为描字,苏绍利则谦虚的认为,所谓描字,刻意精工也,有慢之意,有轻之意,也有刻意之嫌,不能开襟也;笔者认为描字是魂飞天外,字如浮萍,一味仿效,而没有自己的风骨。

苏轼画字,李日华说,画字,徐季海法也;沈尹默言,用重笔便是画;苏绍利认为,所谓画字,浓墨重彩是谓画也,苏轼喜浓墨,漆如小儿之晴。重笔厚实,石压蛤蟆,亦是胸有成竹,心中有象,不能忘形之喻。

米芾刷字,李日华曰,右军法也;沈尹默言,用快笔写就是刷;苏绍利认为,老百姓俗话常说写字好的人为,刷刷点点,挥笔立就。

用涩笔是勒字、用快笔是刷字、用笔重是画字、用笔轻是描字,这些轻重缓急的用笔之法各有侧重、又各有利弊,用好了是特点,偏重一面则是毛病。米芾的话是针对每位偏向讲的,不能照抄照搬,应该多者结合、取众家之长、绝不可偏执、兼收并蓄、综合考量。

但是对这些书法大家及作品的品评向来都是各执一词、褒贬不一,我们要有所分辨,不能迷失自我跟着起哄瞎嚷嚷!

描字帖有用吗?

描字帖有用,尤其是坚持长期描摹字帖,肯定有效果,可以改善字体的美观,通过不断描摹,可以找出自己不足之处,我们通过描摹观察,可以找出字帖字体的美,在描摹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自己的字体,从字体的结构,下笔的力道,笔画的流畅等,不断完善!

如何练好字?描字帖为什么没什么效果?

我回答这个问题。仅仅靠描字帖来练字是很难进步的,再一是还要有很好的方法。学习写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描字帖用之前先要把基本笔画练好,读好帖才能下笔,拿来描字帖就直接描是不可取的。先看看每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特点是什么,藏锋还是顺峰,方笔还是圆笔,哪里快,哪里慢,哪里提按等都要弄清楚,然后在方格子里面対临,写的不像就摹,也就是描字帖上写,反复交替进行,写像为止。要有耐心,必须静下心来,排除杂念,慢慢来,每个字按照看写比改的顺序进行,越像越好。只要坚持用心去临习,就会提高的。一味地去写字还不行,还要仔细观察分析比较笔画特点,结构特点,长短粗细角度弧度仔细分析,当时要想把字写好,还要努力学习书法理论知识、书法常识等,努力提高自己的眼力、欣赏水平,久而久之,理论实践相结合,勤加苦练,一定会提高很大的。欢迎交流学习!

练字,描还是临摹好?

无论描字还是临摹字帖,目的就是学会和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方法,使之写的完美和准确。描字是指在学习書法初级阶段,尤其是少年儿童启蒙阶段,对书法对字的结构和笔划的运笔走势不了解或没掌握,所以老师指导他们进行描红,在红线笔划框内进行涂描,经过一段的训练,初步撑握了运笔方法就进行下一阶段,临摹碑帖的学习训练,描红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字是写出来的,不是描出来的,任何描字或补笔都是败笔,也是坏的习惯,要坚决改掉。书家主张要经常临摹一些名碑名帖,在学习同时也要脱手自已发揮自已创造的东西,正如书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说的对,学我者死,要想成为名家,就要有自己书写的风格。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